清朝的罪犯不怕砍头怕流放背后什么原因
2023年12月19日 雪梨资讯
清朝的罪犯不怕砍头怕流放?背后什么原因?
自古道“伴君如伴虎”,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帝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都被赋予非凡的意义,往往一瞬间就可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祸福。清朝康熙时期的大臣方苞,应该对这一点体会最深。方苞,安徽桐城人,是清朝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名臣。
方苞在《狱中杂记》中记载,囚徒被刑部判斩刑后,狱吏会对囚徒说:“予我千金,吾生若”。如果其家属尽快把金银如数奉上,则该死囚就可平安无事,逃出生天。
原来,狱中经办文书手续的胥吏,平时利用工作之便,已经暗中准备好若干加盖刑部印玺的空白文书。在囚徒被押赴法场之前,都会有一道固定程序:把案卷上报皇帝“勾红”,然后才施行。
胥吏们暗中做手脚,把相关案卷誊录到空白文书上,内容案情都不更改,只是把该判斩刑的主犯名字,换成其他犯人的名字,“以案犯独身无亲戚者易汝名”,这个替死鬼通常是无钱无势无亲戚的光棍,以防日后旁生枝节。最后把这道文书上奏皇帝“勾红”。这样一来,该被判斩刑的死囚,就可神不知鬼不觉被“偷梁换柱”。
还有一种手段也很常用,《大清律》规定,案犯被判斩刑后,有一道称为“矜疑”的复审程序,本意是慎重从事,以防冤枉好人。刑部官吏们却把这道程序当成漏洞,得人钱财与人消灾,把“矜疑”运用的“炉火纯青”,即使是板上钉钉的铁案,也会被他们歪曲事实故布疑阵,东拉西扯无中生有,使得案件三年五载久拖不决,最终不了了之。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替人顶罪的“职业”囚犯,他们与狱中胥吏勾结,专门顶替身犯重罪的死囚,每次收费几百两至几千两银子不等,再与胥吏瓜分,胥吏再通过一番暗箱操作,想方设法减免其刑罚。方苞亲眼见过一个姓李的山阴人,专门干这种营生,常年替人顶罪,成为刑部大牢“常客”,收入不菲,“每岁致数百金”。
但一旦被判处流放,则局面顿改。一是流放不取人性命,不同于斩刑,没有那么多的复审程序,没空子可钻,转圜余地极小。二则因为清朝流放地是在极北苦寒之地宁古塔,千里迢迢天寒地冻,生活条件艰苦恶劣,专门替人顶罪的混混们不愿受那份洋罪,因此一旦被判处流放,只得认命。故此才会出现囚徒们不怕斩杀只怕流放的奇观。那个姓李的山阴人,最终就是一不小心摊了个流放,费尽心机也没能改判,只得“怅然上路”。
方苞在刑部大牢被关押两年,彻底领教了清朝内部的黑暗腐朽之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狱中杂记》。当时还是号称太平盛世的“康乾之治”期间,看来康熙老爷子的本事也是不咋地,连眼皮底下刑部大牢都管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