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沐英对云南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怎样的
2023年12月19日 雪梨资讯
论沐英对云南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怎样的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凤阳定远人(今属安徽),回族,明太祖朱元璋义子,明朝开国名将。
论及沐英对云南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推动及其政策措施,从纵向看,我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来加以论述,才能理清头绪,探明其推动力和政策措施产生之基础及来龙去脉。
第一阶段,早年经历。生逢乱世,八岁失孤;明皇收养,学习成长;南北西征,初露锋芒;《明史·沐英传》对此亦有定评:“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这是第一阶段。
沐英身为朝廷重臣,德高望重,但其非常“好贤礼士”,时或“于朔望释菜毕,延师生坐于堂,设广席坐诸生于庭,烹羔羊以食之。土官子弟,于冬、夏制时衣以衣之”。这确实不是一般达官贵人能够做得到的,此种风范也确实值得后人敬佩并予以发扬。由于沐英“重科举以通贤路,招遗逸以振士风”,一向优礼文人贤士,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所以在他去世之后,云南的“远游词客、谪宦墨卿,多以诗挽之者”。
沐英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其勤奋好学、力求上进的精神令人钦佩,因此也必然对其子孙后裔及滇中军民产生良好的影响。沐英运用儒家学说中的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其子孙后裔并规范其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并鼓励和努力养成其子孙后裔向学、崇儒的良好家风。他的后世子孙奉诏领镇云南后,“公事之暇”,仍“手不释卷”,而且教学随家族子弟的特长、保持沐氏家族文武并重的传统;此后沐氏家族成员大多重视文才与武学,便是沐英施行的家教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正因为沐氏家族重视文才与武学、注重家教,所以继沐英之后,该家族成员之中身具文、武才学者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文化知识方面,沐英后裔子孙的进步更是突出。沐春“年少有才武”,故此人称“(沐)春沉毅果敢,明识绝伦,绰有父风”。沐晟“博学远识,进退从容,有典有则,凛然仁人君子之风”,沐斌“通《论》(即《论语》)、《孟子》史、兵书,有文武才略”,沐璘“长吟咏,尤工篆籀、草书大字”,所著有“诗文若干卷行世”。史家评价说:“其上作为诗文”,其“绘画亦可观”,故人谓沐璘“有古儒将风”。沐瓒“善骑射”。沐琮“有文武长才”,而且他的“草书自成一家,诗歌富丽,每出,人争传诵之”。沐诚“闲韬略,工吟咏,善草书”。沐天波“ 好习武事”,所使流星锤,技艺精湛,被人视为“神技”。事实上,沐英重视文才与武学、注重家教的一系列举措在家庭和社会推广实施后,云南也确实出现了“民知尊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的现象。
明初,沐英大力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也切实推动了云南科技进步。首先,在修建水利工程上,施工技术和建坝材料上都有所改进,把云南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其次,在农业生产技术上,随着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多,农田耕作上趋于精耕细作,畜牧业和茶叶生产技术都有较大提高。再者,冶金业方面,随着铜、金、银的开采量增多,金属铸造业居于全国前列。再次,在制盐、制陶和制瓷上,产量大增,特色突出。在黑盐井、白盐井、安宁、五井等四大盐井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已总结出许多从盐井中取卤的方法。建水、华宁、祥云及玉溪等地已成为云南制陶产陶的主要地区,制作工艺独特的建水陶器,逐渐开始成为全国的名陶之一。再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包括了医药学、天文学、数学、植物学、地理学、盐务管理等诸方面的研究开始在累积之中,随后亦有相应专著出版。
综上所述,沐英领治滇云后,随着他创制的一系列切合云南实际的、富有远见的、良好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实行,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社会发展进程。随着大量移民、屯田,随着云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沐英带入并施行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深入边疆,封建地主经济作为前进的必然,逐渐在云南多数地区发展起来,让云南原有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开始不断向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通过沐英及其后裔的持续努力推动,明王朝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云南,先进的政治经济形式,先进的文化科技教育,先进的生产关系等源源进入云南,这一系列先进的统治与管理的政策措施的实行,极大推动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使云南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大大接近,推动云南社会发展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大发展,对当今云南的跨越式发展有着众多可供参考借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