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2024年04月01日 雪梨资讯
唐朝时期对平民百姓的养老有什么样的制度?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共289年。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引来了探讨唐朝文化制度的热潮。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位80岁的老人,大家都叫他“何监”。在马伯庸老师的原著里,“何监”就是贺知章。原著中塑造了一个运筹帷幄的贺知章,此人看似垂垂老矣,实际上内心老谋深算。在马伯庸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第七章《申正》中,有一段关于贺知章“致仕”后的描写:
太子对这位耆老格外尊崇,特许东宫药园可以随时为其供药。贺知章致仕之后,把京城房产全都卖掉了,只剩了这一座还在,可见是非常喜欢……李泌踏进寝屋,定了定神,深施一揖:“李泌拜见贺监。”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个80岁的老臣,虽然已经退休,不管是当朝皇帝,还是太子,乃至官员,对贺知章都非常尊重。本文不谈论《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从“何监”致仕,来谈一谈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一、“孝”文化推动古代尊老传统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孝文化的源远流长。《孝经》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至德、敏德、孝德”,合称“三德”。《礼记》中,把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视为人义。在《左传》《论语》《大学》等古籍中,都有对孝的论述。到了汉朝,孝文化被提到了国家的高度,汉朝皇帝以孝治天下,把“孝”和“忠”字并列,合称“忠孝”。汉朝皇帝的谥号也都以“孝”字开头,例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等(下图为汉文帝侍母亲尝汤药图)。
孝文化,不仅仅指对父母和亲人的仁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传统。以至于,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时期,朝廷都制定了许多关爱老人、尊老养老的礼仪和制度。
到了唐朝,孝文化已经不仅仅是道德的约束,在法律方面,也有对老人去的保护,例如《唐律疏议》记载: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如果父母、祖父母还在世,子孙敢分家另立门户的,判三年徒刑。此法律可以保证子孙不离开父母,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唐朝在尊老养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例如规定子女必须赡养老人,制定老人的相关免除赋税的政策,补贴老人的“补给侍丁”制度等。笔者将从“平民养老”和“退休官员养老”两个方面来论述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
纵观有唐一代,统治者对尊老养老比较关注,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相较于前朝也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其历史意义有三点:
第一,在文化方面,唐朝继续发扬了尊老养老的传统文化,倡导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让孝亲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社会风貌,不仅展示了大唐各方面的繁盛,更能体现其人文方面的丰富性,对中华民族的孝亲文化,影响重大。
第二,在社会影响方面,唐朝对平民和官员的尊老养老制度,不仅保证了老人在经济、精神等方面的老有所养,更在法律方面,对全民约束,保证了各项养老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且,在民间兴办慈善机构,对后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第三,唐朝发展尊老养老制度,是唐朝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体现。反过来,尊老养老制度,促使了百姓安居、老有所养,对社会和谐有正面的推动。可以说,唐朝的尊老养老制度,也推动了唐朝的繁华,二者相得益彰。
但是,唐朝尊老养老制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设置的年龄限制过高,官员70岁退休,百姓80岁才有补给侍丁等,结合唐朝的平均寿命情况,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老人,少之又少。第二,唐朝引导民间孝亲,值得肯定,但也促使了许多“愚孝”行为。例如《册府元龟》曾记载:唐玄宗时期,曾有人割身上的肉给母亲吃,被朝廷嘉奖,其他“孝子”纷纷效仿等。
总结下来,唐朝尊老养老的社会制度和风貌,对唐朝的繁华,对中华文明的正面影响巨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