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大臣退休后都会选择去洛阳
2024年04月01日 雪梨资讯
为什么宋朝大臣退休后都会选择去洛阳?
为什么宋朝大臣退休后都会选择去洛阳?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虽说“告老还乡”是中国古代官员结束职场生涯的基本套路,但并不是所有朝代都如此。北宋年间,高官退休后几乎都奔一个地方:洛阳。
洛阳是大宋王朝的“西京”,依山傍水,环境宜居。而且北宋优待文官,他们的薪水足以买得起洛阳豪宅。从宋仁宗年间起,退休高官不仅能领到全额退休金,还能担任“应宫使”之类的闲职,啥事不干就有钱拿;另外还有“恩荫”,也就是子弟、学生都能沾光,跟着递补做官。
明朝官员账面上的薪水极低,以致都亡国了顾炎武还在哀叹“百官俸禄之薄”。但他们的特权奇多,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优免”—正二品以上文官可免8000亩土地的赋税,真正执行起来更是能免则免。也就是说,只要有个“官身”,赋税、劳役几乎都不用担。
而官员“优免”的赋税则是百姓埋单,扛不起赋税的百姓只好把自家土地“献”给官员,宁可做他们的佃农。如此一来,哪怕官员平时一副清正廉洁的样子,其老家的土地财富也在不知不觉间膨胀。明朝学者聂豹怒斥:“凭借朝堂优免之厚恩,阴食吾民之膏髓。”
而作为聂豹的“好学生”的徐阶,就生动地验证了这番怒斥。他退休时拥有的土地何止如他弟弟所说“一眼望不到边”?他名下的土地足有六万多顷,仆人、佃户多达千人。
到了明末,徐阶这种惊人的财富竟也成了小儿科。各级官员人前充清官、人后享特权,悄无声息地捞钱。像董其昌这种从三品的参政都能囤积万顷良田,其他高官更是富到超乎想象:无锡华家,每年仅地租收入就有48万两白银;苏州钱家地跨三州,每年地租收入达97万两白银;嘉兴尚家,积财百万两白银……
老家产业如此丰厚,“退休生活”如此值得期待,那些高官当然“思乡心切”。“前明富家甚多”的感慨,也成了晚明的一大标签。可这“幸福生活”是挖朝廷墙脚、吸百姓血汗换来的,所以看似繁华的明朝会在17世纪轰然崩塌,饱受欺压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看似简单的“官员退休去哪儿”的问题,其实是个醒目的“晴雨表”,预示了多少朝代的兴衰。
- 上一篇:他是南北朝最混的皇帝丧尽天良之事做尽
- 下一篇:公共维修基金可以不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