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后世重甲被棉甲取代了呢棉甲的防御力到
2024年04月01日 雪梨资讯
为何后世重甲被棉甲取代了呢?棉甲的防御力到底如何?
最近一两年时间里,在影视剧中,一改之前以清宫剧为主的局面。关于唐宋时期的影视剧越来越多,例如《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等。在这些影视剧中,都出现了关于唐宋军队铠甲的样式。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唐宋时期的铠甲以铁甲为主,到了明清时期,为何出现了棉甲呢?与唐宋时代的铁甲相比,明清时代的棉甲水平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聊聊唐宋时期的铁甲和明清时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别。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铠甲的具体作用。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铠甲能够起到保护官兵们身体安全的作用,有的类似于类似于现在军队使用的钢盔和防弹背心。但是,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够拥有铠甲。由于铜矿石或者铁矿石的开采量不高,铠甲无法彻底装备各级官兵。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中高级军官和主力精锐部队才会装备铠甲。
至于低级军官和普通的将士们,则只有简单的布衣,最多装备护甲而已。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军队的铠甲,基本上以青铜或者铁为主。在那个年代,金属铠甲价格比较昂贵,当时的政权根本就无力全面装备。进入秦汉统治时期,随着与北方游牧政权的战争增多,中原王朝的军队中,出现了动物皮毛制作的皮甲。皮甲的防御作用明显不如铁制铠甲,但是比铁甲更为轻便铁甲的防护作用虽然好,但非常笨重。根据宋朝历史文献记载,宋朝精锐禁军装备的铁甲,总计分为1000多块,总重量达到了40斤以上。由此可见,古代官兵的单兵负重并不算轻。
首先采用七八斤棉花为原料,经过反复捶打以后,使之成为了薄薄的一层。然后在中间加入不同厚度的铁片、铜片,用铆钉固定,从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护作用并不比铁甲差多少,根据明朝历史文献的描述:“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其实除了防护力不错之外,棉甲还同时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北方九边重镇的官兵们来说,棉甲的保暖能力至关重要。
认真的说,棉甲的防护能力,与铁甲相比,仍然拥有一定的差距,毕竟物理基础骗不了人。那么,唐宋时期经常装备的铁甲、铜甲,到了明朝时期,为何基本上变成了棉甲呢?我们需要看一下大时代的发展。从宋朝开始,火器开始投入战争。历经几百年的不断发展,进入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各种火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佛郎机和鸟铳等等。在穿透力极强的火器面前,再坚固的城墙或者铠甲,基本上都丧失了作用。在西方各国,骑士们开始放弃传统的铠甲,因为穿了几乎等于没穿,反而限制了灵活性。
在东亚大陆上,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明朝统治的后期,明朝各地军队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棉甲为主、铁甲和皮甲为辅的模式。17世纪前期,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崛起。起初,后金军队并没有标准样式的甲胄,在作战过程中,后金军队从明朝军队的手里,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其中就包括数量众多的棉甲。对于棉甲的防护能力,后金最高层非常认可。因此,棉甲开始在后金军队的大规模装备。
清朝建立以后,借鉴了明朝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在甲胄方面,棉甲逐步成为了清朝军队的标准。此外,由于清朝的主力军队为满洲八旗。八旗军的甲胄样式、颜色,都出现了严格的规定。从清朝八旗官兵的棉甲上,就能区分属于哪一个旗。八旗军基本上以棉甲为主,作为辅助力量的绿营军,则没有这个待遇。在各地的绿营军中,只有将领们拥有棉甲,普通的士兵只有粗布长褂。在各种影视剧中,清朝绿营军的形象警察出现。
与军队使用的棉甲不同,清朝皇室成员们的棉甲极度奢华。例如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拥有一套黄色云龙纹暗花缎面绵盔甲,康熙皇帝曾经穿着这套棉甲亲征准噶尔部。这套棉甲设计非常庄重,全身上下都采用了鎏金钉。雍正皇帝并不是一位尚武的皇帝,反而以治理内政而出名。但雍正皇帝也拥有一套非常奢华的棉甲,被称为月白缎绣金龙棉甲。与父亲康熙皇帝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射程,棉甲上出现了火珠、云纹、金龙、海水江崖等刺绣图案。棉甲上所有的纽扣都不是铜,而是纯金的。
至于喜欢场面的乾隆皇帝,总计拥有七八套棉甲,而且都很奢华。乾隆皇帝曾经前后几次检阅京营八旗的驻军,每次检阅军队,乾隆皇帝都会换上不同款型的棉甲。一转眼进入了19世纪后期,随着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在坚船利炮面前,棉甲基本上仅仅是“ 有胜于无。”为了挽救自己摇摇欲坠的通州,在19世纪末期,清朝开始训练著名的北洋新军和南洋新军。当时,新军的官兵们并没有继续使用棉甲,而是使用了普鲁士样式的新式军服。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传统的棉甲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我们只能在各地博物馆和影视剧中,才能看到明清时期棉甲的身影。
- 上一篇:赵匡胤都能够杯酒释兵权朱元璋为何没有效仿
- 下一篇:新皇登基先帝留下的妃子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