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明朝朝会是什么样的流程如何
2024年04月01日 雪梨资讯
在历史上明朝朝会是什么样的?流程如何?
古时候的上朝,又叫作朝会,那是古代里最高的会议,由皇帝亲自来主持。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朝会作为古代朝廷最为重要的活动,通常有早朝、午朝、晚朝三种,其中早朝乃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既然如此重要,朝会当然也就有了一套严格的制度。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的缘故,明朝的朝会制度便也有了其独特性,不过明朝却没有一部完整的朝会仪注,正史中仅见列朝“榜例”,《大明会典》中记载的,也仅仅是“事例”的汇编,缺漏比较多。不过,好在有他人通过整理皇帝实录、私人笔记等对此进行了总结,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朝整个朝会的过程。
明朝皇帝上朝
侯朝阶段
明朝的上朝官员被称为“朝参官”、“京朝官”,皆佩戴有出入宫廷的牙牌。为方便上朝,他们大多在城南择屋而居,“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早朝之前,大臣必须于午夜起床,准备停当之后,前往午门集合。大约凌晨三点,大臣们到达午门外等候。午门乃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为御道,平时不开启,左右两阙则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又在左右两掖各开一门,称为左、右掖门,这才是百官入朝之门。午门上楼名“五凤”,设立有朝钟朝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
官员在朝房侯朝
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待漏”,朝廷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官员们便按照品级于此坐立,等待宫门开启。作为对近臣的优待,端门内设置有专门的直房, 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为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又被称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接下来便是来自边关的奏报,如果有,便先行呈上。“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明孝宗实录》)
之后便进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环节,“奏事”环节。按照惯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此称为“打扫”。我猜这应该是为了打个招呼,意思是我要出班奏事了,避免两个人同时出班造成尴尬。而一旦出现这种尴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鸿胪寺官员负责引导。
打过招呼之后,要奏事的官员便迈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奏章。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奏事完毕之后,由御史、鸿胪寺先后出班,上奏早朝期间官员失仪情况。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毕了。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由于有朱元璋这个勤劳的皇帝,明朝前中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即便恶劣天气,也很少免朝。只有遇到后妃、亲郡王薨逝,例行“辍朝仪”一日到三日不等。明朝中后期则稍有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