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功勋于敏生活常识功勋无名英雄于敏的坚韧与

2024年04月26日 雪梨资讯

#电视剧功勋征文#

小时候我就听过“两弹一星”的故事,那是原子弹、氢弹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传奇。在这些故事中广为人知的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坚韧与奉献,尤其是他对于原子弹的成功所做出的贡献。而在“两弹一星”之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名的科学家,于敏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第一次听到于敏这个名字是因为“共和国勋章”,而完整地了解他的故事则是在《功勋》中。

于敏一开始是做基础研究方向的,但是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他和许多科学家们从理论入手,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的构建理论,建立模型,直至提出成功的理论模型,接着进行复杂的实验验证,直至氢弹试爆成功。

信念下的坚持与坚韧许许多多成功的故事总有相似之处,粗粗来看,于敏与氢弹理论的故事很像游戏中“打怪升级”。但事实上,这两者是天壤之别。

“打怪升级”的游戏中,每打掉一个妖怪,主角的经验和能力就会提升一个档次,直至最后可以消灭最大的Boss,成功升级为英雄。游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内核大致不变。

这样的游戏或者故事玩起来和听起来都很有爽度,但他们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游戏的关卡或者情节都已经设定好了,玩家这次不过,可以再来一次,可以再再来一次。

可是在于敏的故事中,是没有预设和重来这样的选项的。在当时氢弹研究研究领域,中国是一片空白,于敏和许多科学家们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分析与验证,不停地提出理论,修正与验证理论,直到找到那个存在。

回想我做数学题时,每当自己算的结果跟答案不一致时总是很懊恼,然后对着解析答案一步一步地分析自己哪一步有问题,就这,有时碰上复杂的,答案还得看半天,深觉苦恼。

可对于敏他们而言,在氢弹理论研究方面,参考的资料少得可怜,是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的。他们要在空白的领域一步一步地踩下坚实的脚印,不断地推倒重来。就像剧中于敏自己描述的:“就像用扑克牌搭大厦,五年半多,搭了一百多层,三天两头的塌,上千次的失败”。

这样在黑暗中坚韧的摸索,在迷茫中寻求希望的信念感,令人敬佩。坚持,在未知的方向中坚持,是最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团队合作 勇于担当在剧中,在研究理论陷入瓶颈时,于敏将团队分成多组,分别研究挡光模型和放光模型,加快研究进展。原瑾泓提出了换个角度,换个算法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在后来计算量加大的情况下,陆杰提出了蚂蚁的分工协作,加快计算量。

在不断完善氢弹理论的过程中,于敏和其他的团队成员陆杰、原瑾泓等一起努力,贡献各自的智慧,这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的整体努力与奉献。

在沙漠中进行氢弹的实践验证过程中,一位工程师因为失误,在所需的氢弹壳子上留下了磕碰,这个氢弹壳子是唯一的,如果因为磕碰而导致不可用的话,会大大的影响氢弹的实验进程,后果很严重。在众人的注视下,于敏他们经过仔细的评估,认为这个磕碰不会影响实验结果,这让大家舒了一口气。这时有人提出,如果有影响呢,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就在大家都陷入沉默时,于敏说:“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担责。”

这不是逞个人英雄主义,是于敏基于科学的判断和负责任的态度做出的承诺,他相信科学,也相信自己。在关键的时刻他愿意站出来,保护同事,勇于担当。凝聚大家的向心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尾声原子弹和氢弹研制成功时间表

我想上图的统计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在成功地研制了原子弹之后,中国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再次成功研制出了氢弹,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而这背后,是无数像于敏这样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们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值得被铭记。

赴美就医中介 精神类

美国本土海外医疗机构

赴美就医机构申请流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