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旅游攻略大观楼游宜宾转载宜宾古楼今安
2024年07月22日 雪梨资讯
宜宾城中西街一段在明中期建有谯楼,经书楼(后毁于明末兵火之中)。后又重建谯楼,清代取名曰“大观楼”。
谯楼,亦称“钟鼓楼”或称为“更铺”。是古代用以报时之楼,早晨撞钟,晚间击鼓,谓之晨钟暮鼓;可以说,他同城楼一样。谯楼是明清时代每个县城都会建造的一种楼宇。其明清建制多为过街式门楼,台基高约两丈左右,中开拱砖券门,台上建有两层或三层楼阁,内悬钟、鼓、晷、漏等计时或报时之器。国内现存谯楼较多,尤以大观楼为出名。
宜宾大观搂,又名谯楼。位于宜宾市中区西街口,是宜宾市的标志性古代建筑,四川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观楼坐西向东,高22.5米,长27米,宽18米,呈长方形。占地面积654平方米,底层为石彻高台,台高5.45米,中分为四个拱形顶壶门以十字形通道相接,高台南北宽25.5米,其中门宽3.5米,东西边宽22米,抬梁木结构三重檐山顶,布灰色琉璃瓦,正脊为烧制黑色盘龙脊,中置宝顶,二楼以上每层檐下施如意斗拱,四周辟窗棂,高敞明丽,古朴巍峨,斗拱,露明梁架均饰旋子彩画,第三层东檐下有匾“大观楼”三字,同层西面檐下有匾“西南半壁”四字。
若在古代登楼眺望,远山如画,双江若玉带环城郭,令人心旷神怡,由此而得“大观”二字名之。 整个楼分四层。底层用石砌,中有门洞四个,可容车马通行。楼西右侧有一道29级的石梯,直通楼厅。
据史载:大观搂原名谯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第一次毁于明末,康熙年间重建,历后屡毁屡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为火所毁,台址遗存。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年叙州知府托隆重建,题名“大观楼”,大观楼三字每字1.5米见方,系托隆的幕僚冀宣明所书,大观楼背面檐端“西南半壁”则由清顾汝修所书。
1966年,大观楼因所谓“破四旧”为名,曾短暂改名“东风楼”,大观楼匾上“大观楼”三个字被纸封糊。大观楼西面原只有左边一道石梯上楼,1966左右,因大观楼形式上与天安门相仿,便又在右侧增加一道石梯,便于游客上下。
当年民间百姓有谚语形容大观楼的雄伟高大壮观,“好个大观楼,半截在天里头”。
解放前,大观楼也曾是破败不堪,摇摇欲坠。楼上曾用来关押壮丁,楼下为乞丐栖身之所。解放后,为了保护宜宾文化古迹,宜宾市政府多次拔巨资抢修了一部分优秀历史古建筑,如大观楼、旧州塔,流杯池等,后又多次拔款维修,使大观楼重放异彩。
至今日,大观楼建成200余年,雄踞宜宾市中心,是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宜宾古代遗留下来众多古建筑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2013年,国务院公布大观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罗平;来源 |叙府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