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学之大

文昌文城康泰电器维修中心能工巧匠在河南技

2024年07月31日 雪梨资讯

编者按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需要广大劳动者发挥重要作用,更需要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工匠。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工匠”培养,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有序推进,通过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打造“一县一品”,强化“工匠”队伍建设。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推出“能工巧匠在河南”专题报道,多维度展示我省培养技能人才的路径。

技能在身 劳动快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芦瑞 逯彦萃 王向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职教的前途,在于培养有用的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培养造就,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努力,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养分“涵养”。

这些年来,我省以人才为追求,以省部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补短板,勇敢闯,走出了一条“技能河南”之路。

从《条例》到“方案”,做法很前沿

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人力资源大省的河南,早就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不断探索。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9年,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就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总结出“六路并进、三改一抓”的工作经验,为全国职业培训事业发展贡献了河南智慧。

在外部有利条件支撑下,《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成为我国在省级层面制定出台的第一部有关职业培训的地方法规。

此后,河南关于技能培训提升的政策不断出台,比如实施第三轮省部共建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将31所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序列。高技能人才选拔体系日臻完善,建立了“中原技能大奖”“中原大工匠”等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开展了高技能人才认定工作。

今年3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又出台《2021年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计划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全面加大技工人才的供给,缓解技能人才短缺。

从偏见到“宝贝”,政策护成长

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一个是专注,一个是追求极致。选择一件事,不管多不起眼,只要一直坚持做好,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平高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匠胡中辉的感触。

在技能岗位上沉下心不容易。去年,胡中辉在工作之余到20多家企业、8所高职院校走访调研,与学生、产业工人进行交流,发现不少年轻人还是对进工厂、技能岗位有偏见。

“完善技能评价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这是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胡中辉说。

其实,我省也在这些方面尽力破除障碍。《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就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存在的待遇不公、学历歧视、晋升渠道狭窄等问题做了专门规定,让技能人才在参加公务员招录、企业事业单位招聘以及确定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享受与中高等教育毕业生同等待遇。

从“技能河南”到人才强省,继续努力干

技能,是个人美好生活的关键。

在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健康服务管理系学习的石鑫雨,还在实习期就被用人单位早早“预订”;在遂平县农村老家的于红霞,还没去北京就谈好了薪资、网签了用工合同……

人才,是一个地方快速发展的动力。

过去五年中,我省城镇新增就业687.44万人,全省就业工作总体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以来我省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是全国唯一省份,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截至今年3月底,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35万人,其中高级技能人才达到230万,连续举办三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1万人。

“十四五”期间我省关于人才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建强人才队伍,着力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聚集各方人才……

校企合作好就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芦瑞 逯彦萃 王向前

要把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从床上挪到轮椅上,该咋办?

4月26日,在河南医药健康技师学院健康服务管理系的“情境模拟”教室内,老师李翡玉莹用“7步工作法”,独自一人轻松完成了将偏瘫患者从病床挪移至轮椅上的工作。李翡玉莹说:“照护老人的窍门有很多,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掌握了‘绝技’,可以实现上学与上岗的无缝对接。”

正在上海泰康之家申园养老社区实习的该校2018级学生石鑫雨,底薪突破了7000元,并且已经被“预订”。该养老社区的负责人丁洁说:“技师学院输送的学生,有活力,技能强,很受老人欢迎,今年我们又委托学院培养了30多名学生,一毕业就上岗。”

高端服务业技工抢手,高端制造业技工也很吃香。在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中德BBW“学习型工厂”内,有不少微型智能设备很有趣:自动售货机、自动洗车机、自动分拣机……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老师刘璐骄傲地说,这些设备都是学生的作业,“经过3年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智能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一毕业就上岗,工资是我的两倍多。”

为何我省技能人才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校企合作”“学习型工厂”模式,企业需求与人才供给高度一致。

“目前全省共有96所技工院校与省内外1800多家企业开展了合作,企业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近万个。”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

“我省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重要一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我省加快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的步伐,而校企合作无疑是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走深、走实的重要路径。

师徒开启新模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芦瑞 逯彦萃 王向前

“我要感谢师傅,他让我快速掌握了工作中的核心技艺,带我出了道。”4月27日,90后工匠李阳阳说。

他的师傅是平高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工匠胡中辉。李阳阳的快速“出道”,得益于这些年我省大力实施的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河南推行“师带徒”,有一手。

胡中辉是名副其实的技能“大咖”:25岁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6岁成为高级技师,29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岁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中原大工匠”,31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几年前平高集团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胡中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李阳阳尝到了“师带徒”的甜头,这些年进步很快,参加了许多技能大赛,拿了不少奖。

胡中辉介绍,他带出的26个徒弟,都成了行业内的佼佼者。

“现在全省各行业技能人才培养都在倡导‘传帮带’,我不但要刻苦钻研技能,也要带好徒弟。”胡中辉说,自己优秀不算优秀,大家一起优秀才是真的优秀。

我省围绕企业新型学徒制出台各种政策,激励“大工匠”有大作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河南已经建设了3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规划建设了涵盖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大师工作室等612个省级基地型建设项目,其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1个。

各项措施有力促进了我省的技能提升。仅去年,我省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和以工代训为突破口,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98.08万人次,其中补贴性培训346.68万人次,新培训高技能人才18.35万人。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我省代表团总分居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

老乡变身巧工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芦瑞 逯彦萃 王向前

有些人求艺学技走四方,有些人“不出家门”把技长。怎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关键看这些人身处的家乡具不具有技艺的“土壤”。

作为人力资源大省的河南,这些年在地方“特长技能”推广上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全省持续实施的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地方特色,使得不少老乡不出远门就能成为巧工匠。

主妇学家政,点赞家乡

来自遂平县文城乡49岁的于红霞,过完五一假期就要去北京工作了,初期月薪9000元。

“工资少于这个数我还不干哩。”说话笑呵呵的她,口气软中带硬。

硬气凭什么?凭技能。技能从哪里来?来自县人社部门专门组织的技能提升培训。

遂平县是全国有名的家政从业者聚集地,“遂平家政”品牌叫响了许多年。遂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洪麟介绍,县里去年举办了包括养老护理、保育等工种在内的培训班118期,共有6000余人参加了技能培训。

于红霞就是受益者。去年11月份,她报名参加培训并顺利拿到证书,一下子提高了自身“含金量”。

少年学烘焙,心有阳光

于红霞等着上班的当下,武领航还在学校用心学习着烘焙等方面的食品加工技术。

2019年,漯河少年武领航,高考不理想,父母差点愁断肠。听从父亲建议,他来到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学习食品加工技艺。

漯河以“吃”闻名。在这个国内首个获评“中国食品名城”的城市,食品工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产品涵盖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依托当地的食品产业和河南食品工业大省的优势,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开设了不少特色专业。

记者见到武领航时,他正在学校的微型肉制品加工车间里实操训练。按照他的说法,他不发愁工作的事儿,一方面学了好多技能,到社会上总有一种技艺能让自己生存;另一方面漯河遍地食品企业,学校也会保底介绍个差不多的工作。

学院董事长詹跃勇提供了一组数据,说明学生的抢手:学院已为社会培养近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编辑:王向前

海外医疗平台有哪些

赴美就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正规海外医疗咨询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