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电器上门维修涞源19个安置区全达入住条
2024年07月31日 雪梨资讯
2018年12月14日,记者驱车前往河北保定涞源县上庄乡衙庭村,下车后沿着羊肠小道走了20多分钟,一排排土房、砖房、危房映入眼帘。作为整村搬迁的贫困村,衙庭村的村民现已全部搬到了安置区。
对于贫困村的百姓来说,破旧的房屋、紧巴的生活已成过去。现如今,搬离大山的他们正在涞源县城宽敞明亮的新居中,一步步实现着由村民到市民的“华丽”转身。
■闫清抱着外孙女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散步
百姓话搬迁“啥都有人教,很快就适应了”
在保定涞源县福泽园安置区,记者采访时,56岁的搬迁户闫清正抱着11个月大的外孙女在家里宽敞的客厅中散步。此时此刻,闫清正享受着属于他的天伦之乐。
2017年9月份,闫清搬进了福泽园安置区的新房。来年1月份,外孙女在这儿出生了。“我们过去那个水泉村,偏僻得很,交通条件落后;连个小卖部都没有,想买东西还要到隔壁村去;自来水一到冬天都冻住了。”回想起之前的生活,闫清叹了口气,“还好,孩子没有出生在那里,没跟着我们受罪!”
■赵立新正在家中给外出打工的妻子发微信
闫清的邻居、赵家井村村民赵立新,也是2017年搬进福泽园安置区的。赵立新患糖尿病已有六七年了,因为并发症,没了两个脚趾,家里的重担全落在妻子一人肩上。“靠打工,哪辈子才能进城住上楼房啊!”赵立新感叹道。
赵立新介绍,建档立卡之后,他每月能领到210元低保金,孩子念书,学费、杂费、住宿费全免,通过“雨露计划”还享受一年3000元的补贴。
问起住进新房是否适应,赵立新告诉记者,物业和妇联随时上门帮他们解决问题,“哪儿坏了要维修,什么地方不会操作了,一个电话物业就会派人过来,这让我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
■福泽园社区妇联
“生活富裕了,媳妇都好找了”
大红的喜字温暖了寒冷冬日——采访当天,福泽园安置区的一对新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兑现了他们爱的誓言。
福泽园社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贫困村民搬过来之后,只要是“吉日”,基本上每天都有结婚的。“原来村里的大龄男青年很难找到媳妇,现在有了房子,通过社区找到了工作,物质方面提升了,对象都好找了!”
■昔日家庭主妇张艳红成为产业工人
白道安村的搬迁户张艳红,也是通过社区找到工作的。“社区会统计我们能做什么,一旦有匹配的工作,就会打电话通知,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张艳红告诉记者。她身边的姐妹有不少从家庭主妇“变身”为每月能拿2000~3000元的产业工人,环境的改变,让她们的心态也有了改变,内生动力被大大激发出来。
原先的贫困户,搬入安置区之后靠自己经营小吃部致富,再也看不见原来村里“从东墙根倒到西墙根晒太阳”的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里蔓延着。
■随着对新环境越来越适应,来福泽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大厅咨询的人变少了
亮点连连看成立社区党总支 同时建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在福泽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大厅,记者看到有教育、人社、卫计、民政等政府部门的咨询台。“搬下来以后,涉及到户口、转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老百姓有疑惑了,可以随时来问。”涞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段志明告诉记者。
福泽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曹晓辰向记者介绍,福泽园社区共安置村民1954户、5680人。搬迁户是来自15个整体搬迁村的村民,针对搬迁户多、人口多、党员多的情况,按照党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 管理原则,成立了社区党总支,把15个整体搬迁村党支部全部纳入进来,形成党总支架构,实行双重管理。
为了进一步做好管理与服务,福泽园社区还建起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将便民服务大厅、党建工作阵地、综治中心、妇联、物业公司、文化活动室进行整合,为社区党员和群众提供党务、物业、计生、民政等30余项“一站式”服务。
在当地妇联的带领下,社区还开展了巾帼志愿服务,30多位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解决搬迁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大到政策宣讲、感恩教育宣讲,小到教用防盗门、电器、马桶等,成了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中绿谷现代农业园区
“两区同建” 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在华中绿谷现代农业园区,“生活生产两不误,就业创业稳增收,打工不用往外走,挣钱就在家门口”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记者眼帘。
这个位于涞源县白石山安置片区(恩泽园)西侧的大型产业园区,集智慧农业展示中心和健康养生种植区、生态养趣休闲区、田园养心体验区“一心三区”为一体,建成后增加就业1300余人,真正实现了“就业零距离、打工零风险、创业零成本”的目标。
“让农民习惯城市生活,在城市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就能慢慢实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涞源县委书记李自贤说。
为此,涞源县始终坚持“两区同建”,一建工业园区,它的产业围绕劳动密集型,对劳动者基本素质要求不高,比如箱包、服装加工等,主要吸纳劳动力就业;二建农业园区,比如蔬菜大棚、食用菌基地,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也不高,都是短期培训就可以上岗实现就业。通过这样“一工一农”,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走上工作岗位。
■当地妇联组织会定期组织花艺培训等文艺活动
数据显成果19个安置区现已全部交付使用
目前,涞源县19个安置区均已达到入住条件,9591名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喜迁新居。
同时,通过发展产业,对14147名建档立卡搬迁人口逐人落实帮扶措施。15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和56.143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现了对涞源全县17045户贫困户全覆盖,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宝迪养猪项目带动全县9373户贫困户增收;玖兴养鸡项目投产达效后人均增收近2000元。
通过举办劳动力培训班52期,培训2300余人,转移就业2340人;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大型招聘会10场,邀请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38500个;河北省级示范创业孵化基地先后入驻具有涞源特色的创业项目75个,涞源各乡镇创建电子商务公司30余家、网店近千个,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
■安置小区的新楼
记者手记搬迁“过渡期” 党建引领解难题
为让搬出来的百姓经历良好的“过渡期”,办事能找到组织、找到相关机构,生活上更便利,涞源县探索出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机制——在各搬迁村“两委”基础上,设立社区党总支和党群服务中心,采用迁入地、迁出地双重领导模式开展工作;同时建立“妇女之家”,成立妇女组织,入户帮扶搬迁户进行城市生活习惯的培养。
后续产业扶持上,涞源县始终坚持“两区同建”、工业农业相结合,确保有劳动力的人都能匹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免去其后顾之忧,在一步步帮助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由村民到市民的转变。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记者李瑶
■编辑/张永忠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有电器维修专业吗专业维修
- 下一篇:文明街电器维修开封供电公司1月13日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