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神通电器维修张天星离离暑云散袅袅起凉
2024年07月31日 雪梨资讯
两天来,南阳下了两场雨,暑气有所消散。处暑节到了,处暑出暑,夏季的热浪滚滚,换成了阵阵秋凉。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度;于每年的公历8月22日一24日交节。,今年是8月23日处暑。
今年夏季全国高温少雨,特别是南方几个省份,入伏以来,很多天都在40度高温下煎熬。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处暑节三伏已近尾声或将过去,初秋的炎热即将过去,秋天的凉爽就要到来了。
中国古气候专家为处暑总结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即,这个节气中老鹰大量捕食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开始成熟登场。
处暑节的重要节俗,一是祭祖迎秋,二是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这时的鸭子最肥,营养最好,正所谓“处暑吃鸭,无病各家。”三是燃放河灯,超度亡灵。有人说:这与中元节有关,其实不然,因为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时间段已过。在中国神话中则另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这个神话传说可追溯到上古炎帝时代,据《山海经》介绍:祝融是炎帝的儿子,精卫的长兄,“光照万方”,深得部族内外的爱戴。
精卫贪玩,东海溺亡,炎帝悲伤过度,无心政务,逐渐把部族权力交给了祝融。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后,祝融被封为火神,主理火正与夏季,成为炎黄部族最主要的大臣之一。
在黄帝其它大臣的配合赞襄下,祝融威信日隆。水神共工嫉恨祝融,心中愤愤不平。“水火都是人们必需的,为什么你们亲近祝融,而要无视我的存在?”于是共工公开向祝融挑战。两人各使神通,杀得天昏地暗,共工战败逃奔,撞倒了擎天柱不周山,致使天塌地陷,尸横遍野。
因为死人太多,黄帝迫于部族长老的压力,含泪下令处死祝融。祝融也深悔自己的鲁莽好战给天下带来灾祸,于是请求黄帝留存自己的魂魄,寄托于莲花之上,沿河漂流,召领死难的亡灵,以赎自己的罪孽,黄帝应允。
因祝融主理夏暑季节,所以处死祝融的这天就被称为“处暑”。处暑当日,人们到河边燃放“河灯”,恭请祝融魂魄于莲花之上,寄托对祝融和故去亲人的思念。久而久之,处暑节燃放河灯便成了一种习俗,寄托着大家对亡故之人的哀思。
神话故事不能当真,但对人们的寓意和启示却意味深长。水火是人们必需的,但水火不容就会对人们构成伤害。要各取所长,为民所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人民造成灾难就是自毁江山。“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泽东诗词语)祝融深悔己罪,临死要以河灯招魂赎罪,神话故事透露着人们对他的谅解和爱戴。
处暑节作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还不是十分秋凉,它的特点仍然是早晩凉快,中午热度微减。真正的秋凉要到白露节以后,这也是农事活动对气候的需求。农人无闲月,处暑人更忙。地处中原的河南、山东农事特点是:处暑风凉,收割打场;精收细打,颗粒归仓;边收边耕,耙磨保墒;晚秋管理,措施加强;秋菜定苗,锄草防荒;各种害虫,综合预防;浇水育肥,保证苗旺。今年夏季,全国过半省份高温干旱缺雨,秋粮、秋果、秋菜长势不好,不少省份减产减收,已成定局,秋收时节更应该珍惜成熟的稻粱果蔬。
处暑节,古人有很多优秀诗文传世,我很喜欢元朝文学家仇远的诗《处暑后风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作者描写了处暑节气以后,突然而来的一场大雨,把夏日的暑气一扫而光。诗人从气候的无常联想到了人生的无常,表达了他的伤感之情。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
《秋声赋》也是我喜欢的写秋的古散文之一。小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老认为欧阳修《秋声赋》是悲秋的基调,现在再读《秋声赋》,感到并不是悲秋,他是在劝导悲秋的人,文章主题是积极的。文中有:“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这段文字大意是欧阳修劝导悲秋的人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要思考忧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头发变白了,身体枯瘦了,不要怨恨秋凉,要从自己的思维找原因,不要做自己作践自己的蠢事情。
散文和诗毕竟不同,散文以事喻理,诗以激情动人。《秋声赋》虽好,但不如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更不能与当今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重阳》比:“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离离暑云散,袅袅起凉风。“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秋声赋语)秋风、秋雨、秋天真的来了!夏季的热烈和大红大绿,换来了秋季的冷静和五彩缤纷。春捂秋冻,注意养生。多吃时令鲜果,喝点老鸭汤……睡个秋凉好觉。练好身体,养足精神,迎接白雪皑皑的冬天吧!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更替,这不也是我们的人生吗?!
——2022年8月22日写于南阳公寓。
作者简介:张天星,笔名实磊,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退休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干部,曾任《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