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养花师傅年近70岁的中国菊艺大师叶家
2024年08月20日 雪梨资讯
原标题:年近70岁的“中国菊艺大师”叶家良退休不离岗,仍在花圃里精心劳作——(引题)
“我干的就是养菊的活儿”(主题)
今晚报记者 辛璇
冬日午后,水上公园的菊圃里,记者见到“中国菊艺大师”叶家良时,他正在给菊花绑枝。剪木条、绑绳子,没几分钟,经过他手的菊花都挺直了“腰杆儿”,傲然站立。从少年时代开始学习养菊,50多年间,绑枝、扦插的工作已做过无数遍,可他没有丝毫懈怠。
如今,叶家良已年近70岁,因为放不下对菊花的爱,虽已退休但未离岗,只要身体允许,他还是按照上班的作息,和徒弟以及团队在花圃里伺候着心爱的菊花。
小小少年与菊结缘
叶家良对于菊花最初的了解来自于家庭的熏陶。每逢秋日,只要天津有菊展,全家人便会一起出发去赏菊。问及原因,他说长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自己,古人云:秋日不赏菊,等于虚度光阴。菊花开放,意味着冬天就要到了,这一年就要结束了,必须要抓紧时间,踏实做事。老一辈传递的观念在幼年叶家良的心底扎下了根,也让他形成了认真踏实的做事风格。
叶家良(左三)与同事们清点参加菊展的菊花品类。水上公园供图
上世纪60年代的天津,小学生只有上午半天有课,下午要去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不同于其他小男孩儿的活泼好动,不善言辞的叶家良选择了学校与当时的天津园林花卉所合作开设的种植组,每天去花圃温室义务劳动。因为只能干杂活,而且累,时间一长,一起来的小伙伴纷纷退出了,只剩叶家良还在坚持。老师傅问他,为什么别人都不来了,你还来?叶家良说,我喜欢菊花,就想看看怎么养的。认真的言语、坚持到底的态度让老师傅很高兴,带着他专门找到养菊的师傅学习。从那时起,叶家良正式与菊花结缘。
跟着老师傅学习,叶家良很开心,紧紧跟在师傅身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水要什么时候浇、什么时候通气、什么时候松土……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后来师傅们给他起了个“神经病”的外号。有时候找不到叶家良,师傅便会问周围的人“‘神经病’来了吗?人哪里去了?”大家安慰叶家良,这是师傅认可你了,要不然他不会理你的。
在叶家良看来,能跟着师傅学习到养菊的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师傅不仅教会了他基本的养菊技能,还告诉他干活儿要有干活儿的样子,干活时要蹲着,不能坐小板凳,要注重形象,不能衣衫不整等。
师傅教授的内容最终还需要经过实践磨练。菊花娇弱,离不开人的精心伺候。肥多了,得用水灌,但水浇大了,就会烂根。为了掌握水量,叶家良浇一次水,就要研究一番,水没到底,下次就多浇一点儿,水渗出来,下次就少点儿。千百次后,叶家良终于做到了一次就能把水浇到位。
全情投入养菊花
曾经有人问:“叶师傅,我们能看看您种的菊花吗?”叶家良很无奈地回答:“种菊和养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菊花种植是在土地上大面积完成的,满足菊花商品化、产业化的需要,比如景观布置和各种食用、药用和工业用的菊花。而养菊也叫艺术菊花,是专门繁育培植菊花新品种,用来观赏和扩大菊花种群的,全部栽培过程比如扦插、上盆、嫁接、换盆、换土、浇水、施肥、打药、摘心、绑扎、抹芽、抹蕾到开花,都是在花盆里完成的。我干的就是养菊的活儿。”
天津的菊花培育史源远流长,在旺盛时期曾达到一千多个品种,但在1978年,叶家良进入水上公园从事养菊工作时,天津菊花的品种仅剩下200余种且品种不纯。担负着培育艺菊新品种的任务,叶家良的养菊生涯便沿着“筛选亲本-定向杂交-防寒保暖-防治病虫-补充微量元素-防止花头受潮-及时采收种子”这条轨迹循环往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身体患病,从不间断。现在,水上公园花圃里保留的高质量菊花品种已达700余种。
叶家良(左)和徒弟陈欣登记菊花品种。水上公园供图
在叶家良退休时,自早期的“秋洁晚红”“一枝独秀”,到今天的“行龙玉珠”“露水绣珠”“松龄诗梦”,据统计,叶家良培育的菊花新品种,在中国菊展和其他全国性菊艺展评中共获得各类奖牌220余个,其中金奖就有60余个。此外,叶家良还被中国风景园林协会授予“中国菊艺大师”称号。
“中国菊艺大师”的称号得到并不容易,背后凝聚的是无数汗水以及日日夜夜的努力。叶家良负责的菊花出圃量从最初的五六千盆到现在的1.3万余盆。这一万余盆菊花,浇一遍需要3个小时,夏季每天需要浇两遍。他每天早晚将窖缸的水放满,又和同事们一起提着6至8公斤的浇壶一盆盆地浇。对于普通人来说,从一数到万就已觉得无聊,更何况是负重浇水。
经过多年的积累,叶家良练出了“看芽知叶、看叶知花、观花知名”的绝活儿,只要一看菊花叶子,他就能准确地说出这是什么品种、性状,开花儿后长什么样儿,栽培过程中需要把握什么技术要领,被全国菊艺界誉为“菊花状元”“活菊谱”。
多年辛勤的付出与执着带来了回报,同时也带来了病痛。由于长年在潮湿的花窖中工作,劳累伤神,1993年,叶家良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瘦得变了形。住院治疗期间,叶家良心里还是放不下菊花,他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方面经常偷偷从医院坐车到花圃,组织徒弟养管好菊花。病情稍一稳定,叶家良便又回到工作岗位。在圃地、在展会,人们一如既往地看到叶家良忙碌的身影。
名气大了,叶家良收到了许多“橄榄枝”。曾有英国、日本高薪聘请他到国外去养花,他都婉言谢绝了。广东的一家花木公司介绍他到新加坡做菊花栽培,条件由他自己定,他没有动心。无锡等许多国内花卉单位提出高工资且包吃包住请他去,也被他婉言谢绝。他常讲:“天津培育我成才,我要扎根天津这块土地,为天津争夺更多的荣誉。”
今年10月,2023年第十四届菊花展览会在无锡举办。参加过之前十三届全国菊展的叶家良,带领团队再次出发,代表天津与全国各地的城市代表和菊花大师切磋交流。
出发前,他和徒弟陈欣早早来到菊花培育场地开始精挑细选,确保每一盆参展菊花无论从叶形还是花朵的状态都尽力保持完美。到达无锡后,他又全力参与到布展过程中。“展台尺寸不一样,布展策略也不一样,颜色得和颜色搭配得住,高矮错落,不能一马平川,最重要的是每个品种放在哪里,自己得心里有数。”叶家良告诉记者。而花圃里的菊花都是自己亲自培育的,品种、颜色、生长态在他心里都是“门儿清”。最终,天津在今年的全国菊展上共收获31个奖项。
尽心尽力传菊艺
随着叶家良在艺菊方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许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考虑到身体原因,叶家良选择了婉拒,可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他最终还是接受了新徒弟的拜师。目前,他收的11位徒弟,分布于天津、北京、河南开封、江苏南京等地。
面对徒弟们,叶家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助他们整理资料笔记,并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进行试验,总结养菊经验。“当师傅就必须尽义务,只要徒弟们找到我,我就得说长话,把他们当前遇到的问题解释清楚,不能藏着掖着。”叶家良说道,但同时他也对徒弟们有要求,那便是养菊过程中必须培育新品种。“如果不育种,菊花品种会越来越少,而且他们必须接受所培育出来的各种形态。偏爱某一种颜色或者某一生长态的花,对于菊花的发展不利,养菊是要兼容并蓄的。”
今年10月,天津市第57届菊展如约而至。本届菊展上,除了天津本地的养菊高手带来的精品外,叶家良各地的徒弟们也将精心培育的菊花带到天津展示。“由于生长环境不同,菊花盛开的时间也不同。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菊花在天津一同绽放,让市民能够看到其他地区菊花的生长风格,欣赏它们的奇姿异彩,这是非常难得的。”叶家良高兴地说。
2022年,为了让市民游客感受菊花的魅力,公园将菊花苗赠与市民,并组织成立了“水上菊友群”,叶家良和徒弟陈欣定期进行线上菊花的栽培指导,传播艺菊知识。数月后,市民们兴高采烈地捧着菊花回园送展,虽然只有30多人,但叶家良并不着急:“养菊也需要日积月累,他们能坚持下去,会慢慢地吸引更多人。”
为了普及养菊知识,叶家良还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菊花育种和栽培方面的专业论文,在相关的书籍、杂志、报刊上发表。他撰写的专著《菊花名品》也是园林系统唯一由花卉工人独立出版的书籍。2019年,他又主持了《天津菊花图谱》的出版,留下了珍贵的艺菊资料。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记者问出了藏在心里很久的问题:“您想过退休吗?”沉吟一会儿,叶家良吐字缓慢但语气坚定地说:“我感觉我还能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