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早市养花转发绿了茶园火了市场乐了农民
2024年08月20日 雪梨资讯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引领、茶农参与相结合,日照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防控物资直达田间地头的 绿色防控,展开了一场推动日照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
绿了茶园 火了市场 乐了农民
核心阅读:
冲一壶茶,茶汤清亮,茶香氤氲,细饮慢呷,回味悠长……近年来,随着茶叶消费群体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标聚焦于“质量安全”。然而,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引发的农产品质量等系列问题,让茶叶的质量安全遭受着严峻考验。
为了守住日照绿茶的品牌底色,从2017年起,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拿出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购置粘虫板、杀虫灯、生物性杀虫剂等绿色防控物资,并指导茶农在茶园管护中科学使用,展开了一场推动日照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
这是一份创新图强的担当———
从顶层设计着手,直达田间地头
瀚林春茶博园。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虫情信息采集监测。这样的监测,已经持续了多年,他们说:“绿色防控,先防再控。准确的虫情信息采集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前提。”
山东浮来青茶业有限公司。茶陇整齐划一,茶园灭虫灯、粘虫板布局有序。“我们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管护茶园,如今,遍布茶园的黄色粘虫板已经成了一道风景线,也成了茶叶品质的保证。”公司生产经理薛兴喜边说边随手摘了片茶叶嚼了起来。
岚山区碑廓镇。茶农魏宗峰正在打理茶园。“现在我正准备粘虫板呢,过几天就要插了。这两年用上这粘虫板,太管用了,虫子少了很多。没有虫,谁还打药啊?政府的绿色防控就是好,好茶才能卖好价,谁再为了产量,放弃质量,这是没算明白账!”
——三个镜头,三个维度,却是一种诠释:大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坚守质量底线,坚定走日照茶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茶北引60余年,历经市场的洗礼,日照绿茶发展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入选山东省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40件大事。然而,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成为日照茶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下一步的路,日照该怎么走?
市委、市政府方向明确: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政府出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茶园绿色防控,为304万日照人民守护好日照茶的那一抹“绿”!
这一种担当,更是一份须臾不可懈怠的责任和使命!
从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两个层面,市委、市政府拿出真金白金谋划实施茶园绿色防控,以打持久战的准备和打攻坚战的决心,掀起了日照绿茶逐“绿”前行的大幕:
——出台《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办法》,安排4600万专项资金对全市茶园绿色防控进行扶持;
——市政府专门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茶企代表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茶叶质量安全和绿色防控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茶园面积核实、绿色防控物品用量统计等工作进行周密安排;
——各区县对现有茶园到村到户详细统计,对全市茶园面积进行摸底统计,设立专门发放点,明确专人负责,并对防控物品的发放和配送情况进行督导;
——市、区县农业、茶叶部门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会议,印发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手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质量安全意识。
全市范围,到村到户,扎实推进!历经近三年努力,茶园绿色防控物品今天已覆盖全市茶园,部分茶企和合作社达到化学农药零施用,全市茶叶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8年全市茶园面积达27.8万亩,总产量1.55万吨,总产值达30亿元。
这是一份坚守纯粹的定力———
舍短期经济小账,保长远发展大账
俯瞰日照,漫山遍野的茶树,生机盎然的茶园,正铺陈着城市的自然底色。
“我们这片山林共1080亩,360亩种茶,700多亩种树种花,春不打农药,冬不扣保温棚,不施化肥、不用生长激素,让茶树自由生长。”走进浏园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树掩映在松林之中,茶林相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别有一番韵味。
“企业作为打响日照绿茶品牌的排头兵,宁舍短期经济小账,也要保长远发展的大账。”公司负责人牟丽云表示,尽管浏园春茶园亩产30斤,远低于亩产150斤的平均值,可一斤1200元的价格足以弥补产量的不足。
也得益于原生态的生长方式,让这片山谷里的茶叶经受住了最严苛的检验:2017年,顺利通过国外权威机构480多项严格检测,一口气拿下4张国外有机茶认证证书,包括日本、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四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机产品合格证书。2018年,获得日照第一家茶叶类产品的出口备案许可,填补了日照茶无出口备案许可的历史空白。
与浏园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层峦叠嶂、绿意盎然的景色不同,一脚迈入五莲县富园春茶场,犹如进入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黄色的连翘、迎春,粉色的桃花、杏花,白色的梨花,让人惊艳。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花花草草。”在公司负责人黄庆富眼中,这些花草不仅颜值高,价值更高。
“5年时间里,我栽种了386个品种的140万棵树,就是为了改善提高茶园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通过茶园丰富的植被,吸引害虫的天敌来控制虫害。”黄庆富笑了笑,“最初看到虫子吃茶叶也心疼,可为了守住质量、为了擦亮日照绿茶的牌子,就是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定力。”
艰辛的付出,换来丰厚的回报。“我们的茶园坚持循天然而作,所以我们不追求茶叶的亩产量,只看亩产值,今年头茬春茶开采,一斤可达8000元。”黄庆富说,春茶虽然贵,可刚要开采,订单就已经纷至沓来。
建立一条完整的原生态生物链固然好,可毕竟需要时日。在这一过程中,当虫害发生时,政府采购的低毒高效的生物性杀虫剂就派上了用场。
市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是黄庆富的另一个身份,对绿色防控物品的选择,他深有感触。“与‘见血封喉’的农药相比,绿色防控物品杀虫时间稍长,但安全稳定,对茶叶的品质没有任何影响。”
从一片生津止渴的叶子,到产业发展的一条路径,“纯净”正成为日照茶走向市场越来越足的底气。
这是一份固本培元的情怀———
打持久战、做“精细活”,让“日照绿茶好喝,而且无公害”日渐成为茶农的自觉追求
看着一垄垄郁郁葱葱的茶树,一叶叶新出的嫩芽,75岁的茶农刘贵贤感叹:种了快60年的茶了,这两年,茶园打理越来越轻松,我们是打心眼里高兴啊!
“政府给发药,政府下通知打药,我们省钱省力不说,茶园越来越好,茶叶价格也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能不好好干嘛。”刘贵贤和老伴是岚山区后黄埠村地地道道的老茶农,如今一心一意侍弄着四亩茶园。
聊天间,一旁干活的茶农们也都凑过头,“以前来了虫害,要是你打药,我不打,虫子就飞我地里来了,现在政府统一给管着,大家的茶叶质量都变好了,一斤鲜叶一百一二十块钱,不等你走出地头,那些收茶叶的就都抢了。”“好茶卖好价啊,咱们辛辛苦苦叫响了日照绿茶的好名声,得好好保护着,要是日照绿茶的牌子倒了,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不尽心里的欢喜。
茶农是打通绿色防控“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伴随着政府推行绿色防控的持久战和“精细活”,茶叶品质提高了,百姓收入增加了,“我们这里的绿茶好喝,而且无公害”日渐成为茶农的自觉追求,保护日照绿茶品牌的意识也随之“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刘贵贤这样的散户有所不同。皂户沟、大后村、小后村的113户茶农通过加入日照市东港区云岫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实现了茶叶亩产值的年年攀升。
“加入合作社,就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种茶,如果茶农不服从管理,就会被剔除出合作社。”日照市林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平说,为了保证茶叶质量,公司会通过农残快速检测仪对鲜叶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对茶叶质量的精准管控。
市场锤炼着日照绿茶,也映衬出茶企的情怀和格局。“茶业龙头企业有责任、有义务在做大企业自身同时,通过成立合作社等方式统一规范周边的茶叶市场,形成带动效应,让整个市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张宝平期望着,通过政府、企业与茶农抱团发展、共同发力,做大绿色茶业,共享绿色红利。
据调查,伴随着茶园绿色防控物品的全覆盖,全市茶园年用药次数普遍减少2-3次,在降低防治成本的同时,害虫天敌数量也大幅增加,茶园中蜘蛛、瓢虫、草蛉等天敌数量平均增加60-70%,既提高了茶叶品质,也提高了鲜叶销售价格。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各种形式的例行监督检测中,样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做大做强日照绿茶品牌的征程中,绿色防控正产生着保护生态和茶业升级、茶农增收“三赢”的效应,一个良性循环的绿色防控社会体系正在形成。
来源:日照日报
记者手记
逐“绿”前行,
守护日照茶的纯净底色
民以食为天。
安全是食品的底线。然而,安全这个底线,不好守!
作为江北最大的绿茶基地,日照坚信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更是源头“产出来”的;也坚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扮演什么角色,才能拥有什么样的成就。
基于此,日照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茶园绿色防控,坚持以政府主导为开端,以企业引导为力量,以茶农参与为根基的抱团发展,坚定走绿色安全的发展之路。
放眼全国,从政府层面引导实施绿色防控的城市很多,但是拿出真金白银推动绿色防控实现茶园全覆盖的城市,却屈指可数。
我们有理由相信,逐“绿”前行、坚守茶叶纯净底色的日照,历经辛苦耕耘,必将收获硕果累累的未来!
- 上一篇:树皮养花烧根养花捡点烂树皮扔到盆里一处理
- 下一篇:无锡养花达人周宁来了群种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