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免费领养猫有内容焦作的这个村您一定要
2024年11月14日 雪梨资讯
赵窑村位于修武县七贤镇,原名赵家窑,因该村赵姓最多,且村民世代以窑洞为主要居住方式而得名。赵窑村山低坡缓、土肥地厚,历来种植业较为发达,村民以农耕为业,千百年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加上他们多在自家的荒坡地头、院内门前栽种核桃、杮、杏等果树,更让这个小山村看起来如世外桃源般美好。
不可思议的莲花池
来到赵窑村,不可不看天然形成的神奇石臼——莲花池。
赵窑村小景。
在赵窑村南山顶上,有一块裸露的岩石,岩石上有几个天然形成的石臼,最东边的直径约60厘米、深约30厘米,周边有规则的七片半圆形的花瓣,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再向西南1米左右,有一不规则的椭圆形石臼,直径约80厘米、深约50厘米,形似一枚莲叶。再往西约半米,有上下两个相连的狭长石臼,最宽处约25厘米,最窄处约10厘米,神似两节刚出水的莲藕。
这几个天然形成的石臼,长年存水,从不曾干涸。该村村民说,关于莲花池,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上有玉皇庙,有玉皇就有王母娘娘,这莲花池是王母娘娘的洗脸盆,所以莲花池又被称为“莲花盆”。二是观音菩萨四处弘扬佛法,某一天来到玉皇庙,与玉皇大帝坐在石上谈佛论法。观音菩萨走后,此石因近身听得佛法,遂悟修行之道,日日默念经咒,终得佛教心法,虽口不能语,但渐渐在石身上化出莲藕、莲叶、莲花之形,以此来宣扬佛教之义。
惩恶扬善的抽肠井
在赵窑村西南的一处土崖下,有一口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井。古井的井口由4块青石拼砌而成,约70厘米见方,东、西、南三面的青石上均有绳痕,可见此井已经年深岁久。
位于赵窑村西南一处土崖下的抽肠井。
古井有个奇怪的名字,叫抽肠井。说起它的来历,这里面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惩恶扬善的故事。
传说清朝初年,当地有个财主笃信官宦之家皆是祖坟风脉好的缘故,其老爹去世后,他请来一位阴阳先生四处找寻好茔地。一天夜里,财主做了一个梦,梦中听人说:“白羊卧地是好穴。”第二天,财主与阴阳先生到村外看风水,走到赵窑村西地,阴阳先生停了下来,在周围查看一阵,把身上的白羊皮袄脱下放在地上,对财主说:“走,再看看别处!”然后又朝前走去。财主看见地下的羊皮袄,立刻回想起头天夜里做的梦,忙向阴阳先生喊:“不用找啦,就把茔地定在羊皮袄下面。”阴阳先生一听,连声说:“不行,不行!”财主说:“你不用管,茔地扎在这里,日后是好是歹,我不埋怨你。”无奈之下,阴阳先生只好道明缘由:“这里确实是处好茔地,头枕犁堰掌,足蹬老龙窝,左依卧虎岭,右持皇帝坡。扎了茔地,你家将来有人能当官。但在此扎茔地对我不利,因看绝了风水,我的双眼会变瞎。”财主听后,慷慨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家包你后半生坐享清福,并给你养老送终,绝不食言。”
赵窑村天然形成的神奇石臼——莲花池。
财主扎茔地后,阴阳先生的眼睛渐渐失明了。财主便将阴阳先生收养家中,衣食住行照管得极为周到。子孙们入庠拔贡,飞黄腾达。数年后,财主病故,子孙们认为养一瞎老头无用,就让阴阳先生住在草棚里,三餐茶饭也时有时无。
一天,阴阳先生的徒弟来看望师父。看到师父住在草棚,双目失明,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问清原委后,师徒俩抱头大哭。徒弟问:“师父的眼睛没办法治好吗?”阴阳先生说:“有。只要在财主家祖坟脚蹬的老龙窝处打一井,毁了茔地风脉,我的眼睛自然会好。”接着,阴阳先生详细告诉了徒弟打井的地方。
告别师父后,徒弟悄悄来到财主家的坟地转了一圈,又在南面老龙窝看好地势,然后开始动手挖井。挖到10米深时,露出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小石子,有像骑马的,有像坐轿的。把这些小石子清理干净后,地下果然冒出水来。井打成后,井口向外整冒了三天三夜白气,财主家的坟地正中间塌下一个大坑。不久,阴阳先生的眼睛好了,财主的子孙则死的死、傻的傻,家景一天不如一天。
抽肠井的传说告诫人们,一定要知恩图报,千万不要忘恩负义,否则必然会受到严厉惩治。
守望相助的议约碑
赵窑村地处修武县北部浅山区,地厚物丰,在太平盛世年景,山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守望相助,加之地形隐蔽,很像“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但世道乱时,这种平静的山居生活很快就会被打破,并且对村民的道德和伦理都会发生很大的波及和影响,人们又不得不用乡规民约来代替过去的约定俗成,提倡互帮互助、相保相亲的美风良德。
赵窑村南观音堂的廊庑下,有一块立于清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的四村社首议约碑,就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刻体现。这通议约碑所立的1865年,正是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在此之前,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都曾波及修武。当时的修武县,流寇过境,匪盗并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根据议约碑的内容,可以猜测到,当时赵窑村附近不断出现横死之人,有的是在树上吊死,有的是在田间或者屋檐之下饿病而死。这些横死之人多是外乡的乞丐或逃难之人,其所死之地(树)皆有主人。被人发现后,或因处置不当(如私埋),被人偶尔发现后,地主无法自辩,邻里又怕惹麻烦,本着“自扫门前雪”的态度,不愿为其做证,遂成刑事案件。根据封建社会的保甲“连坐制”,地主被拘审,邻居也会受到株连,难免牢狱之灾,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如此事件,一而再,再而三,附近村民深受其害,引起了周边村民的反思和警惕,所以才由社首出面,订立此约。
碑文用了主要篇幅阐述四村创立议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倡导救灾恤邻、相保相亲,主张“一家有事,百家公之,事虽大而亦小”,要求以赵窑村为中心的四个村子的山民今后发现横死的外乡人,不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发扬守望相助的精神,集体禀官,做证亡人与地主无关,保地主,也保众乡邻平安无事。这块议约碑,在当时无疑起到重聚良善人心、重建社会秩序的作用,尽可能地保证山民的伦理道德底线不被突破和摧毁。
今天的赵窑村,安宁祥和,民风淳朴,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有一种精神在传承、在延续,使这个神奇美丽的小山村更具内在之美。
焦作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王保成 摄影报道
编辑:郑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