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养猫人士招聘今天我们在此送别小九妹现
2024年11月14日 雪梨资讯
图说:送别傅全香先生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李铭珅 摄
没有惊天动地的悲声恸哭,没有断人心肠的凄凄哀嚎,爱她的人们执一支黄色康乃馨,挨个走过她的身旁,递上一瓣心香,满堂的彩蝶翩翩飞舞,在她依然美丽的容颜旁依依环绕,停留片刻,飞向不知名的远方,如同她真的“化蝶”了一般……今日(11月1日),戏迷自四面八方聚集龙华殡仪馆,送别越剧最美的蝴蝶、心中永远的偶像——傅全香。
半年多前,刚刚在这里送别了“梁哥哥”,今天越迷们又聚集在此送别“小九妹”。大厅里,百合、菊花、玫瑰、康乃馨和勿忘我等花朵层层叠叠摆放成蝴蝶模样,簇拥着一张傅全香的照片,照片上身着蓝色西装、别着蝴蝶胸针的傅全香笑得格外美丽。正合了她晚年一部电视片的名字——《她在丛中笑》。
大厅外,十二块大展板上介绍了傅全香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梁祝》《情探》《西厢记》等代表作中的经典唱段,戏迷们举着“走好大姐傅全香”“傅全香大师一路走好”等牌子早早候在一边,送别一代宗师,。这位唱了一辈子“祝英台”的越剧宗师,终将“化蝶”而去,留下芬芳的传说。
图说:前来送别的戏迷 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李铭珅 摄
封箱之作 创新不止
傅全香几乎一生都在“创新”中,形成一个新的流派,自然少不了创新。她的傅派,发声独特,将真假声完美结合,被称为“莺声”发声法,在越剧花旦唱腔中独树一帜。傅派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而最让的佩服的是,傅全香70岁高龄时创排了她最后一部新作《人比黄花瘦》,这不是一部守成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依然出现大量创新的手段。傅全香起用了当时还是“年轻编剧”的罗怀臻写初稿,邀请写过《红楼梦》《梁祝》的著名越剧老编剧徐进把关,作曲是浙江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又请了上海昆剧团著名老生计镇华与她合作演出。
在《人比黄花瘦》中,她借鉴了小生、老生、老旦等不同行当的表演手法来塑造李清照这个著名的女诗人,甚至在李清照暮年回顾自己一生的一段唱腔中还借鉴了京剧麒派的唱腔。如今已经是中国剧协副主席的罗怀臻回忆起这一段往事,脱口哼起了这段唱:“想当年蓬莱春状元红……”罗怀臻认为,在这部戏中傅全香的表演和唱腔不仅丰富了傅派艺术,也丰富了越剧的旦角艺术。受邀在《人比黄花瘦》中饰演李清照丈夫的计镇华回忆:“为了完成这部创新作品,傅老师可算咬牙坚持。那时候20多度的天气,我们拍完一场,她就抚着胸口说闷得喘不过气,让我们把窗户全打开。一度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那时的她已被病魔缠身。拍完此剧两周不到,她就进了医院。”
图说:傅全香在《人比黄花瘦》中饰演李清照 网络图
真正动人的艺术必然来源于生活,当时参与《人比黄花瘦》摄制的电视编导汪灏清晰记得:“为了将李清照的生命历程贴切表现,那时已年逾古稀的傅全香坚持要重走‘清照路’。从李清照老家山东青州出发,一路走到浙江金华,千余公里路对那个年纪的傅老师来说,可谓是艰难征程了。然而,她丝毫不肯疏忽和怠慢这样的体验。这种精神太值得后辈们学习了。”除了下基层采风,傅全香还尝试养猫,因为李清照爱猫;她也坚持作画、跟着计镇华学收藏,只为从书画古玩中汲取文韵古意,更靠近李清照的时代,靠近这位女诗人的生活和心境。
提携晚辈 代代相传
“祝英台”虽然仙去,但呖呖“莺声”却依然还会不断传承下去。而早在2001年,傅全香就为傅派的传承埋下了“伏笔”,她向十多位传人赠送了一张“小先生证”,而这些传人被戏称为“授牌的傅派传人”。傅全香的弟子、上海越剧院的陈颖告诉记者:“老师觉得她精力有限,以后可能还会力不从心,所以希望我们像接力棒一样,把傅派艺术传承好,还要发扬光大。”已经从乐清越剧团退休的傅派“小先生”张腊娇这次就是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来上海祭拜老师的,如今她的学生也已经开始带学生了,傅派艺术正是如此代代相传。
图说:傅全香为《情探》中主演裘丹莉辅导甩水袖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胡晓芒 摄
傅全香向来注重提携晚辈和艺术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傅全香还活跃在舞台上,她与搭档范瑞娟一起拍摄了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李娃传》。这两部戏曲电视剧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套拍”,两位老艺术家拍一版,让当时还只有20出头的弟子陈颖与章瑞虹合作再拍一版,两部电视剧都有一老一少两个版本。陈颖回忆说,当时天天跟在老师身边看,可以仔细琢磨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这些机会非常难得,那也是当时上海戏曲界的一个创举。
对于学生晚辈,傅全香总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用陈颖的话来说是“老师特别不遗余力,尽自己最大的能量,把她的能量放射到我们每个学生的身上。”张腊娇说,乐清越剧团第一次去香港演出时,傅全香已经77岁了,剧团把她请去香港压阵,为了给这些学生晚辈助阵,傅全香天天晚上在剧场看他们的演出,到演出结束时陪他们上台谢幕,剧团在香港演了六场,傅全香就陪了他们六个晚上。每天演出下来还给他们点评哪里演出好,哪里有不足,让大家非常感动。(新民晚报记者 王剑虹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