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养狗的人爱养狗爱摇滚抗战老兵也害怕孤
2024年11月14日 雪梨资讯
“民族脊梁档案”第4期,全文约2000字
民族脊梁档案——闭勇
闭勇,1921年生于广西横县。
1939年入伍,做勤务兵,由于年纪太小,记不清番号。后又到广西绥靖公署独立第三团做卫生兵,在河南加入到96师师部骑兵排。
2016年,当地志愿者和龙越基金会携手为他送上第一笔致敬礼金。
这一期的主人公——14岁从军的“娃娃兵”闭勇。驻守柳州机场时,他曾爬上竹子,将石头扔向日本飞机,被连长连忙吓止。
闭老今年97岁,九旬的高龄,丝毫不影响他对音乐的喜爱,对摇滚更是痴迷。在清贫的生活中,葆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
图:闭爷爷和志愿者们
走近闭爷爷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守护民族的脊梁!
九旬老兵最爱温拿乐队
“是进是退也好有若狂潮,是痛是爱也好不须发表。”一首谭咏麟的《讲不出再见》从乡间小舍传来,这里是抗战老兵闭勇的家,桌上摆着一台老旧的VCD播放器。
闭老今年已经97岁,内心却年轻的不像话。他喜欢音乐,尤其是摇滚,最爱香港的温拿乐队。沉醉在架子鼓撞击的律点中,他常常抱着VCD一坐就是一下午。
闭老的家很简陋,却又很精致。十几平的一层小平房,房前屋后尽是他种下花朵,爬山虎爬满了屋顶、院墙,俨然一所“绿屋”。院子里一座用木板和编织布搭起的凉棚,炎炎夏日,闭老坐在凉棚里,听着粤语歌,不时还逗弄他养的狗。
图:闭爷爷志愿者和狗狗玩耍
闭老的院里养着只条狗,他给每一只都起了名字 :大白、黄妹、大黑妹……闭老的儿子长期在外地,独居生活中,狗带给他很多陪伴。然而,在志愿者第一次来到闭老的家里时,他竟然提出要杀狗招待志愿者。
闭老向志愿者讲起了他的从军经历——那是在1939年,战火燃烧了近半个中国,老百姓都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战争中的“娃娃兵”
根据闭老的自述:
我是14岁当的兵,是个“娃娃兵”。那时候家里穷,连饭都经常吃不上,跟着同乡从了军。年龄小,也记不得部队番号,我做的是勤务兵,专门帮营长洗衣服,扫地等,没有配枪。我们穿黄色军装,吃糙米饭,很少有肉吃,一班12个人分吃一个瓦钵的饭,吃得快才能填饱肚子。
图:抗战中的柳州机场
我们部队驻守柳州机场,日本鬼的飞机天天来炸柳州机场,飞机飞得很低,可以清楚看见驾驶员的面貌。有一次,日本的飞机又来了,我拿起石头爬上竹子,用石头朝飞机扔去。营长见了冲着我大叫:“小鬼,危险,快下来!”。
我转了很多部队,来到广西绥靖公署独立第三团,配备了钢盔和防毒面具。有一次,独立三团在广州湾跟日本鬼打了一仗,打了几个钟头,也不知道谁输谁赢。
我被分配做担架员,由于年纪太小扛不动伤员,长官可怜我,便分配我到医疗队,专门替伤员换药和配药。
图:抗战中的担架兵
我走过很多地方,辗转好几支部队,后来在河南进入了96师师部骑兵排,成为了一名骑兵。
图:抗战中的骑兵部队
他只是太孤独
2016年中秋节前,当地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第一次来到闭老的家里。这位热爱生活的老兵,却没得到生活的善待。
图:闭爷爷简陋的家
红白蓝胶带简单拼凑一番就成了家里的房屋顶棚,几块木板简单捆绑一下就是墙壁。屋里空间狭小光线昏暗,裸露的电线盘错悬挂在屋子中央。
图:闭老的花园
闭老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年过九旬的他耕种几块田地,独自生活着。听听音乐、养养狗,消磨一天的时光。
“没伴,狗就是伴。”志愿者逆之经常来到闭老家,陪他说说话,聊聊音乐。逆之说,闭老其实不懂音乐,也理解不了躁动的打击乐,他只是太孤独,用音乐驱赶寂寞。
图:老人心爱的自己买的军装和VCD播放器
这两年随着衰老,闭老身体状况愈发下滑。闭老犯有气喘,现在更严重了。走二步就气喘吁吁,说话气促,很难连贯。志愿者劝他戒烟,他执意不肯,说“死了就戒了”。
抗战老兵的身份得到确认,闭老非常开心。他把印有“抗战老兵”字样的衣服穿在身上,舍不得脱下来。
图:闭老给自己设计的大铁门,他最喜欢志愿者赠送的牌匾挂在最显眼位置
本文根据闭老和志愿者的口述整理
编辑:林真如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以“抚慰战争创伤,倡导人性关怀”为使命,源起于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动,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基金会致力于为战争背景下的个体士兵提供人性关怀,关怀服务抗战老兵。
一对一致敬抗战老兵:
“一对一致敬抗战老兵”是“抗战老兵关怀计划”下的一个精准帮扶项目。由捐赠人指定帮扶对象,项目组按季度代为敬赠致敬礼金,并及时向捐赠人反馈老兵情况。
自2017年10月以来,项目共为云南、河南、广西三地的134位老兵提供生活补贴及日常探访服务。2018年7月23日,项目第二轮上线,将再为安徽、浙江、山西、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200位特困老兵筹集善款。
戳“阅读原文”守护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