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数据

独居窑洞养猫一孔窑的记忆我家住房变迁记

2024年11月14日 雪梨资讯

#春日鉴片官#

我生于六十年代末,那时候国家正号召知青上山下乡,我们村三面环水,虽不算富足,但是家里还是能吃饱穿暖的,不过那时候,家里厨房是土坯盖的茅草房,房顶就是用麦秸搧的房顶,厨房坐南朝北,是南屋,两间东屋是青砖红瓦房,房梁还是木梁,地面就是黄土地面,床下边经常被老鼠挖得有大堆的土,所以看到《人世间》里,周秉昆家里的老屋,床下的小土堆,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理解,那都是老鼠挖洞挖出的土,所以家家户户都养猫,那时候养猫就是为了逮老鼠,养狗就是为了看家,有时候,狗看到老鼠,也会到处撵,所以农村才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坎,家里房梁被虫蛀得直掉渣,父亲就用一根粗木棍竖起来,顶着房梁的中间,以免房子塌了砸着人。

过去很多村都挖这样的砖窑

还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这里也有了小地震,那时候刚好是夏天,一家老小全部搬到院里睡觉,只听得瓶瓶罐罐晃动的响声,我们这里只是小小的震动,而唐山大地震则是房倒屋塌,家破人亡。

那时候家家户户必有的建筑还有鸡窝和猪圈,厕所都是在自家的后院挖的旱厕。

现在窑洞很多都废弃了

因为水草丰富,我们家里也养羊,一家十口人,大人上工挣公分,小孩儿就去河边放羊,水草肥美,那真是风吹草低现牛羊了。

生产队里的砖窑应该算是村里的副业,村里有菜地,有牛棚,有马圈,还有桃林,剩下的地才是生产队的粮食基地。

农村家里的土坯房

每到丰收季节,生产队开始打麦分粮食,我们家里十口人,老的老,小的小,就我的父母亲是壮劳力,所以不像那些兄弟们多,挣的公分多,分的粮食就多,我们家里的粮食勉强够吃,不够的话,母亲就用红薯渣做成丸子,捞一些水草,挖一些野菜做贴补,更别说改善居住环境了。

拆迁后废弃的村庄

后来有了自留地后,家家可以种菜吃,包产到户后,家里开始吃白面的机会多了起来。原来一周才有可能吃一次面条,改善一下伙食。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想改善生活,杀只鸡,宰只羊,过年杀头猪,生活慢慢富足起来,我们姊妹几个也越来越大了,那时候,男孩子想成家,有房子是刚需,至少得有三间红瓦房,每个要成家的男孩一处宅子,家里不够的,生产队就批宅子,盖房,买砖买瓦就是一大笔不小的开销,生产队挣公分时,父亲就是烧窑的一把好手,包产到户后,谁家盖房子,都可以烧窑出砖,出瓦,父亲带领我们姊妹七个,硬是盖了两处新宅子,又反拆了老宅子,三个男孩一人一处院儿,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出厦平房,有条件的会在平房上再起一层,家里的粮食也不在队里的晒场上晒了,都是在自家平房上晾晒。屋里也不再是土地,铺上了水泥地,院子里也铺上了砖满地,下雨院里不再泥泞。

很多拆迁户搬进高楼大厦

原来生产队里每队必挖一口水井,村民们都挑水吃,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有条件的盖起了明三暗五,盖起了两层小楼,大家各凭本事。

父母亲一直和弟弟住在一起,到了等他们成家立业后,有了孩子,就嫌弃父母亲盖的平房落伍,再加上房子开始漏雨,就又萌生反拆的念头,母亲深感危机,生怕房子反拆盖新后,老两口开始在弟兄们间轮流住了,生了一场大气,奈何父母年事已高,弟弟两口当家做主,胳膊扭不过大腿,房子还是被拆了重盖。

家乡河边柳树发芽

父母也留了心眼,不往哥哥的院子里搬,直接搬到姐姐家里,等弟弟房子建好后,又搬了回来。院里伴随着我们长大的核桃树也被出了,弟弟家的房子变成了两层楼的水泥房子,大门也积成了高门楼,看着很是气派。父母也先后在他们辛苦一生的院子里去世。

弟弟 两口苦心经营,债务刚还清,才四年多,村里就开始拆迁了,发过渡费,一年六千,还不够房租,村民们开始在外租房,他们辛辛苦苦盖的房子被推土机推到,十四万盖的房子变成一片废墟,两口蹲在废墟上痛哭流涕。

树上开满了鲜花

租房三年多,新房终于分下来一套,他们开始装修,我弟弟一针一线把他们家装修得不次于比大城市里房子,从此他们也过上了有电梯,有暖气,不用种地的城里人的生活。

再回到村里,现在还是一片平地,从此这个村庄成了历史,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河边的野芹菜

艺术品鉴官网

砖瓦世界杂志

情感读本官网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杂志官网

汽车博览

教育信息化论坛杂志官网

散装水泥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