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娱乐明星从梦华录中我们聊一聊古代娱乐
2024年12月20日 雪梨资讯
最近有两个不相关的事,一个是因为某某明星参加编制内考试,炸出了“小镇做题家”,很多人认为你明星那么有地位、金钱、名利你还去争取普通人的编制地位,引起了众怒。
另一个是最近很多人被《梦华录》这部电视剧刷屏,我们不说里面服化道是否精美,就说里面赵盼儿和宋引章等对自己的乐籍女子身份一直耿耿于怀,宋引章甚至为了脱籍而把自己所托非人,所以才有了《赵盼儿风尘计救风尘》,这两件事毫无关联。
但是近年来演艺界的明星越来越不靠谱,却越来越有谱,放在《梦华录》里,有些明星的才华肯定不如引章等人,地位却如此高,那么古时候乐籍的地位又如何喃?
乐籍制度:是源自北魏时期终于清雍正元年的一种官方所制定的“专业,乐人,贱民”制度,将罪民、战俘等群体的妻女及其后代籍入专门的贱民名册,迫使之世代从乐,倍受社会歧视和压制,是谓乐籍。一旦入籍则终生步入了社会地位最为卑微的阶层。在历史上,数女乐最多,女乐与城市始终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越繁荣,女乐越兴盛。这种关系通过俗乐教坊网络体系得以彰显。
古时候帝王将相为了丰富的娱乐生活和文化的传承,发明了“官属乐人制度”,也就相当于正规国家编制,听着高大上,但是地位依然很低,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从宫廷到地方官府主流脉络的专业用乐,这些专业用乐泛指礼乐与俗乐中所有音声技艺形式。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排名,他们也算专业技术人员。
为了培养乐妓,教坊司应运而生。教坊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唐以来,教坊遍布都城和州府郡县,形成了自中央到地方的具有共时和历时一致性的俗乐教坊网络体系。教坊是主要管理俗乐的机构,乐籍制度下的女乐声色娱人的功能与教坊相契合。
而在宋代妓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官妓、家妓和私妓。官妓又叫营妓,编入国家正式编制(乐籍),由国家财政供养,主要供官员娱乐时遣用;唐、宋时官场应酬会宴,有官妓侍候,不包括性服务;官员的权力,也只是在公宴上叫来妓乐助兴,非公务性聚宴是不准召妓的,否则要打八十大板,甚至可能被罢官。明代官妓隶属教坊司,不再侍候官吏,清初废官妓制。
家妓是官员们自己家养的歌妓,一般陪着主人应酬宾客,唱歌跳舞;私妓就是商妓,有卖艺的,有卖色的。私妓是民间“自由从业”的妓女。
传说绿帽子的由来也有一个典故:《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人们习惯于说“绿头巾”。由于绿色与娼妓有关,后来,“绿头巾”专用来指妻子有不贞行为的男人,并演变成了“绿帽子”。
一旦入籍的女子,便不能如正常女子一样嫁娶,对象必须也是乐籍中的男丁,之后生育的子女承袭父母的贱籍与职业,如此循环,直至人绝户消。这是一种异常残忍的户籍制度,乐籍家的女儿从出生就决定了沦落风尘的命运。
古代的风尘女子想要从良,唯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脱离贱籍,嫁给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男子。正确的说法也叫“落籍从良”。要么等着上面的大赦令(像赵盼儿那种),要么就熟识有权有势的官员帮着去籍,否则就要自己花钱赎身够脱离乐籍,改入民籍,成为一名普通女子,但是却依然被人歧视。
这种情况一直到清雍正时期,朝廷强制推行“除贱归良”令,从制度上放宽了从良政策,才使越来越多的风尘女子得以落籍从良,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不幸的是,大多从良的女子都没有一个好夫婿相伴,即使从良,他们也只能为妾不能为妻。
放眼现在的娱乐明星,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是太高了?社会上这么多专业技术型人才,他们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怕要比娱乐明星多得多吧,愿我们生活可娱乐,但不“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