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鲜新闻

黄骅上门养花沧州运河边的文化记忆一佟家花

2025年02月18日 雪梨资讯

尽管仍在中伏最热的季节,但清晨还是很惬意舒服的,微风凉爽,骑行在大运河堤顶路上,两岸的风景尽收眼底,微闪晨光的运河水,岸边翠绿的树木水草,偶尔出现的沿堤凉亭,还有那些在空地广场打拳跳舞的大爷大妈们,一派幸福祥和景象。

沧州是一座文化古城。从南环黄河路北行,两岸反映沧州历史文化的因素就多了起来。

(一)佟家花园

南环桥江东侧不远,路北有一块标注沧州大石头,标注是佟家花园遗址。

说起佟家花园过去在沧州名气很大。民国《沧县志》记载:“城南里许有村曰佟家花园,地临河曲,村民数十户均以艺花为业。二百亩间,碧竹千竿,名花满塍,严冬雪降,而暖窖唐花芳菲,亦觉可赏。是以雅人淑秀,四时游履相错也。秋末菊有佳色,来者益盛,可称沧曲公园。”

纪晓岚在《槐西杂志》中写到:“沧州佟氏园,未废前,三面环水,林木翳如,游赏者恒借以宴会。”当年盛景可见一斑。

前些年,佟家花园的人们依然沿袭着祖先传下来的种花手艺和传统,在当地种花、售花,用鲜艳夺目的各色花卉装扮着沧州市区的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远近知名。

但随着旧城改造和大运河观景带的开发,佟家花园已和其它城中村一样,难寻花园的踪迹了。

据传说,佟家花园建村与一位佟姓国舅爷有关。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姓佟的国舅曾任吏部尚书,因贪污受贿触犯了皇家律条,被贬到了沧州。于是,他在运河边修建了一个“佟家花园”,聊度桑榆晚景。后来免罪回京,这个园子就废成了村落。

据考证,这个地方确实住过一位“国舅爷”,叫佟世锡,不过不是吏部尚书,而是永平府知府。

佟氏原来是汉族,辽东人。佟家出了一个叫佟盛年的人,也称佟国赖,正蓝旗旗主。

佟国赖女儿嫁给了顺治皇帝,即孝康章皇后,生了个儿子叫玄炫,就是后来的康熙帝。

佟国赖的三儿子叫佟国维,佟国维其中一个儿子就是隆科多,还有两个女儿嫁给了康熙帝,就是孝懿仁皇后和悫惠皇贵妃,后来的即位的雍正皇帝把孝懿仁皇后视为亲娘。

康熙下旨将佟姓改为佟佳姓,把汉八旗抬到了满八旗,所以后人就起满族的名字,比如,隆克多,而且隆克又在世字辈上。

被贬沧州的这位佟世锡知府,也是辽东人,也在世字辈上,很可能是隆克多的同族弟兄,隆是雍正的国舅,当地人也就称佟世锡为国舅爷了。

据说,村南原有一古墓,康熙十九年还立了墓碑,就是为这位永平府知府、“国舅”佟世锡立的。

查历史资料,正好有“查佟世锡声名不好,应照例革职”的记载,这正好应合了佟“国舅”被贬来沧的传说,说明这个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的可信度。据推断,佟世锡可能在沧州生活了20多年,最终被埋葬在这里。

所以,佟家花园最早就叫佟家坟,后改名为佟氏园,到了乾隆年间才改名为佟家花园。

佟家花园在太平天国屠城沧州后,逐步荒落最终废弃。但佟家花园以村名保存了下来。

明清时,沧州大运河沿岸曾经诞生过许多花园,如城北有下花园、中花园、上花园,城南的南花园、赵花园,还有这个佟家花园等。众多的花园和园林,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当时沧州漕运经济的繁华和文化气息的深厚。

佟家花园的村民祖祖辈辈养花种草,据说清代就有很多佟家花园的花匠被京城王府聘去侍弄花卉,以后又到苏州、扬州专门弄花做盆景,所以南北盆景、庭院景致艺术都有沧州人的“遗传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在中南海养花呢。

六十年代,佟家花园村民修筑台田改造盐碱地大获成功,1966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河北等八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上,表扬了佟家花园修筑台田改造盐碱地的典型事迹。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罗瑞卿也先后来到佟家花园视察,佟家花园一度全国知名。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佟家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马振东决定苦战3年,修台田,改造村南160亩颗粒不收的洼碱地,立志让沉睡多年的盐碱洼地生产出粮食。

在学愚公、赶大寨的口号鼓舞下,队员们起早贪黑,原计划3个月修成40亩台田,实际只用了50多天就完成了,修好的台田全部赶上了播种季节。他们试种了5亩大青豆,长势很好。还计划在台田里种玉米和棉花,在台田沿上种向日葵、栽果树,在沟坡上种豆子,沟底上种蒲子。

1964年,沧州地区雨量过大,不少耕地沥涝成灾。但是,台田里试种的几种庄稼都获得了好收成,不仅集体增收,还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他们并不满足。1964年冬到1965年春,又用55天,在剩下的100亩涝洼地上修成了54亩新台田。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原定3年的洼碱地改造计划。

佟家花园大队改造洼碱地为台田的成功实践,为沧州地区的沟渠台田建设提供了经验,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典型。

(二)博施医院

从黄河路南环桥沿堤顶路北行不远,有一块大标志石,标注:博施医院遗址。

说博施医院,不说不先说“乐善园”。在沧州市区,“乐善园”的历史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

1900年以后,在市区百狮园的西南方向,现在的地区行署家庭院一带,盖起了一大片楼房,庭院中杨松柏并茂,又有各种花草,好似一个大花园,那就是基督教堂的所在地,通称福音堂。这个教堂原隶属于英国伦敦传教会,后来要走教会自立的道路,改称中华基督教会,沧州人称它为“乐善园”。园中有七八栋西式楼房,有人也叫它为“洋楼”。

为什么沧州人把基督教堂称为“乐善园”呢?说来有它的一段历史。

清末庚子年,沧州驻军统帅梅梅东益,为保护基督教英国人传教士老牧师夫妇免遭义和团杀害,星夜将老牧师等人送往今黄骅市歧口,乘船转赴烟台。

后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由德军一队由天津南犯沧州。由于老牧师回沧力阻德军的烧杀抢掠,沧州人民得免于一场灾难。

另外,教堂附设的博施医院的潘大夫(英国人)医术高明,经他诊治的危重病人,莫不早日起死回生,恢复健康。他给贫苦病人看病,不但不收费,反而自己出钱,津贴病人的伙食费。因而,远近贫苦病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求医,以致医院门庭若市。由于这些原因,沧州人为了感戴基督教堂乐善好施的美德,就赠送了一块题有“乐善园”三个大字的匾,悬挂在北大门上。从那时起,沧州人就普遍称基督教堂为“乐善园”了。

博施医院在乐善园的东部。早在1893年英国基督教会牧师牧大卫驻盐山传道。1899年牧大卫又由盐山迁居沧县传道。次年也就是1900年春季英国籍医师路博施来到沧县创立了诊疗所,即后来的博施医院。此后有潘道生弟兄(三人皆系医师)、甫医师、魏医师相继在医院工作过。其中甫医师因施行手术染毒死于医院。

到1920年有一位英国医师梅介福来沧县工作,任博施医院院长一职。同时有贾教士(奥地利国籍)在医院任护士长,并招收学生学习护理业务。

博施医院,当时在津南一带很有名气,设有候诊室、治疗室、手术室、男女病房、男女护士学校、职工住宅及运动场等等,有病床50张,房屋百余间。看病的医师有柴得根大夫和英国人魏大夫,另有胡荣卿护士和贾护士长(澳大利亚人),人称她为贾教士,他们负责病房管理和护士学校工作。每日门诊量平均5至60人,住院平均30余人。产科免费接生,还有眼科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侵略者魔爪伸展到沧州,第二年(1938年)英籍人员全部离沧,医院工作停顿。在医院工作的中国工友也相继离院自谋生活,仅留一位工友看守医院。

后“太平洋战争”紧张,日本侵略军将医院完全占领,修炮楼,建立了据点。看院中国工友被囚入狱,医药器械毁抢一空。

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美国华北救济总署”和“英国红十字会”资助修缮一部分房屋,并供给医疗器械,由奥地利国籍郭瑞铭医师来沧县教会做恢复医院工作,当时医院恢复到40张床位。郭医师来沧后,英籍梅介福医师又重新来医院工作,并有英籍孟文芳、司兰德两位女士在医院任护士长。

乐善园这所帝国主义分子麻酔中国人、奴役中国人的基督教会。在特殊时期,却为我党的革命工作提供过便利条件,作出过积极贡献。革命的火种也曾在这里萌芽。1931年,中共沧县地下党组织委派张德让、何启君等在此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培养了一大批革命“火种”。抗日战争时期,博施医院成为爱国志士的革命基地,在博施医院附属的客栈里,我党召开了恢复中共津南特委会议。战争发生时,大量的中国人躲进博施医院,它成为了苦难中国人的避风港。

解放战争时期,博施医院作为当时沧州最大的医院,承担起保障战时医疗救护的责任。

1949年,英国国内来电报,所有外籍人员先后离沧回国。7月继由成都人雷爱光医师任博施医院院长一职。

1952年10月15日由沧县地方人民政府接管博施医院。博施从1899年建成,到沧县接管,共计有52年历史。

沧州人民从来没有忘记博施医院的历史贡献,当地人还建了博施医院博物馆,来纪念那些治病救人的医护人员。

健与美官网

中国航务周刊杂志社

冶金管理杂志官网

办公室业务电话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