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养花华州历史上的红杏
2025年02月18日 雪梨资讯
华州历史上的红杏
作者:宋朝峰
华州多杏,明《华州志》就以“多杏”略表,但在清代前的诗文中,鲜见对华州红杏的描述。唯独到了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华州人王志湉、王志瀜分别编撰了《㻬琈山房诗稿》《澹粹轩诗草》两部诗集,其中收录了多篇有关华州杏的诗句。
华州水峪村的杏林 张文摄
王志湉(字·千波)与弟弟王志瀜(字·幼海)“俱以诗名鹊起二华之间”,为清乾隆时期刑部郎中王士棻之侄,王家世居华州西关里,即今莲花寺镇虫王庙瓦头村。王志湉的祖父去世四、五年后,其遗存的小花园“已成荒芜”,王志湉“筹重新之”,为其取名“陶园”。闲来无事,他常在园内种花养草,“锄树杪田”“约友和诗”。
这些诗句里的“华州红杏”,当属晨景居首。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王志湉在诗中深情地写到:“韶光最早推红杏,世态真遗玩碧山。”王志湉居处的紧东部,就是一片红杏林。不仅居处有红杏,其访友寻迹,与文友唱和,也多见红杏入诗。
华州水峪村的杏林 张文摄
某年初春一日,王志湉与弟弟在“陶园”闲坐,接到友人相约饮酒,其在《陶园即事》一诗尾句中写到:“山家送书约,载酒杏林边。”此处的山家,意指华州南山,载酒杏林,说明南山附近杏树成林,自成一景。
在此之前,王志湉曾前往华州南山下寻访一隐居老者,此人为张白石之孙。张白石名世锡,字白石,成名于康熙年间,为明《华州志》编撰者张光孝之孙。其博闻广见,精通工楷草篆,诗字俱佳,曾参与编撰《陕西通志》。到了嘉庆年间,张白石先生已作古,留有遗作,为其孙辈珍藏。
时年,张白石的孙子年岁已八十有余,家住华州南山太平峪口。王志湉骑马行至太平峪口寻借张白石的遗作时,眼见张家所居之处,溪桥柴门,茅屋杏绕,王志湉诗兴大发,随即写下诗句“依马溪桥畔,柴门扣漫开……红杏围茆屋,青山老茂才。”
华州水峪村的杏林 张文摄
嘉庆年间,华州的杏花不止在山下绕屋争春,在太平峪内也随处可见杏花轻舞,撩人心魄。入太平峪里许,曾有座白衣庵,白衣庵又名白衣堂,内奉白衣娘娘白素贞像,于1940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王志湉常与友人沿溪入峪,踏春赏花,避暑吟诗。王志湉《仲春与友人至太平峪白衣庵看杏花》一诗中有“乱峰引客到云西,村落城垣四底望。”“溪中踞石心何洁,花里营巢计不差。”等佳句。
华州红杏林的壮观,唯有置身高处观赏,方见其盛。从白衣庵怀顾周野,满目杏花,绵延不绝,这一句“前贤情绪输吾辈,消受乡山十里花”,是王志湉对其时华州杏树成林的括论,也是首次把华州的红杏林书写为“十里”。此句中的“前贤”意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人把陆游那种“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雨后愁人思绪,与华州杏树成林的“乡山十里花”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华州水峪村的杏林 张文摄
“十里红杏”是对华州杏林的泛指,嘉庆年间华州的杏林沿南山向东蔓延,可及少华山谷口。王志湉的弟弟王志瀜在《西安郡斋读千波家兄寄示少华谷口看杏花之作怅然得句》一诗中写道:“已多相思门前柳,更读新诗陌上花。”读罢兄长的诗作,王志瀜对家乡华州的亲人和美景又多了几许思愁。
王志湉的父亲去世后,其母亲体弱多病,王志湉一直在家左右侍奉,很是孝顺。从太平峪赏完杏花返回家中,王志湉便会折几枝杏花摆在母亲居住的厅堂内,其诗曰:“韵事又添中馈外,归持红杏奉萱堂。”
华州水峪村的杏林 张文摄
至清朝末期以后,华州志书中才有了对杏林的详细描述。成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华州乡土志》载:“果若核桃、若栗……而桃杏犹多,近山砂砾之田,东西数十里,皆桃杏也。方春花时,彩霞浓郁,弥望无涯……”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重修华县县志稿》载:“公路南杏柿成林,故杏仁、柿饼为大宗。”“红杏十里”更被选为民国时期的华县八景之一。
作者简介: 宋朝峰,1974年出生,华州区杏林镇梓里人,从事餐饮行业。业余时间热衷于探索华州历史人文,著有多篇散文、历史类文章,散见于省市及华州本地媒体。现为今日头条头条号《华州文史荟萃》主编、华州作协会员、“华州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宋朝峰
图片拍摄:张文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