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粽子新房装修日记儿时粽子没有甜咸之争唯
2025年04月12日 雪梨资讯
还有两天又迎来了一个小长假——端午节,开不开心?
说到端午节,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具有浪漫爱国主义的屈原?还是香甜软糯的粽子?还是充满乐趣的龙舟?或者是芳香的艾草、猛烈的雄黄酒、精美的香包?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粽子是最先想到的。这不端午节还没到,都已经吃了好几盒了。说到吃粽子,甜咸之争又将开始。话说南方人喜甜,北方人喜咸。南方的食物大部分是甜味儿,馒头是甜的,鸡爪是甜的,不管做什么菜放点糖就是美味。北方食物虽然偶尔也有几道放糖的菜,比如东北锅包肉、陕西蒸碗等,不过北方人不是特别喜欢甜甜的口味。
这么专一的喜好放粽子这人怎么就颠倒了?北方人包粽子,喜欢糯米加红枣、红豆。而爱吃肉的南方人一般会做肉粽,或者咸蛋黄粽。所以,北方的粽子一般是甜的,南方的粽子却是咸的。于是就爆发了“甜党”与“咸党”大战。“甜党”认为粽子里放大肥肉简直太恶心,完全无法下口的既视感。“咸党”则认为红枣加糯米实在不好吃,与白米饭没什么区别。
于是“甜党”就说,南方的做法不正宗。端午节起源于楚国,当年爱国诗人屈原大夫怀着悲痛的心情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过上了端午节,并且吃上了粽子。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郢都是今湖北江陵县北,鄂产粽子可不就是白白的糯米立面夹着甜甜的红枣吗?所以,正宗的粽子应该是甜的。但是,“咸党”却哈哈大笑,屈原已经离开历史课本了,专家们都怀疑他是否真的存在。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粽子的由来不成立。
“甜党”就不乐意了,特意去了图书馆苦读一天,得出结论:实际上,粽子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端午”这个叫法最先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春秋时期,人们常用牛角祭神,普通人家牛多珍贵啊,哪里有那么多角。于是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叫“角黍”的东西,用箬叶包裹黍子,模仿牛角作为祭祀的替代品。所谓“黍”,也即是大家俗称的黄米。从唐朝开始,糯米逐步代替了黍。并且端午节是纪念夏至的食物,并不是源自于楚国,确实和屈原没什么关系。但是,看看这做法,可不就是北方粽子吗?所以说北方的粽子做法还是最正宗的啊。
“咸党”反驳说,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肉粽子,糯米加少量禽兽肉。宋元时期,出现了蛋黄粽、猪肉粽,明清时期出现了火腿粽这种终极美味。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当时火腿粽的制作方法:上乘的糯米,美味的火腿,包裹于挺阔的箬叶,封锅闷煨一日一夜可成。所以,肉粽也是古人发明的,怎么就不正宗了?
于是四川人听不下去了,大声喊道:“尝尝麻辣的,这才是最美味的粽子。”将糯米里拌上腊肉,放些许辣椒,香辣可口。“咸派”笑了,那可不就是咸味的延伸版吗?四川人就说:“要不做鱼香肉丝粽子吧,咸甜都有了。”额……
不管是什么口味的粽子,不管包的什么馅料,它代表的都是端午文化。记得小时候,每逢过端午节,母亲就会去山间采集新鲜的箬叶,洗干净放进水里煮一会儿就可以使用。宽阔的箬叶,弯成一个漏斗形状,立面放泡好的糯米,然后像缠腰带一样裹严实。糯米的产量比大米要低得多,农家很少种植。而且在我的老家,端午节水稻并没有成熟,所用的糯米都是去年的,更加珍贵。
粽子煮熟了,我和哥哥姐姐迫不及待的捞起来,经常把小手烫得红红的。解开缠绕的线,揭开箬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其实那个时候吃的粽子就是用竹叶子包的白糯米而已,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种感觉非常的美好、幸福。
青青箬叶香,浓浓端午情。儿时的粽子可没有甜咸之争,不管是“咸党”还是“甜党”粽子,唯有母亲做的,才是最正宗的;唯有与亲人一同吃的,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