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城市梦想

车城积木家装修耦合式积木思维创新乏力的解

2025年05月06日 雪梨资讯

耦合思维是一种积木式无缝拼接

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是个永恒的话题,技术的创新推动企业发展,进而影响社会进程,但是创新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也有巅峰和衰老期,比如诺基亚在当年如日中天,靠的就是"科技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推出了一代代经典的手机,但如今也是花落人家,风光不再。

诺基亚、摩托罗拉如此,像如今的一些科技巨头也被认为陷入了"创新乏力"的困局,比如三星在中国的败退,苹果全球出货量的下滑等,这些都被归咎于厂商在经历了数年快速发展之后的创新乏力之结果,连网传苹果新手机将支持手写笔,也认为是一种无奈的曲线"创新"。

难道创新真如生物般有其生命周期?那为何华为、阿里、谷歌等企业经历20多年,仍然保持强劲的创新发展?今天我们从"耦合"式积木创新的思维角度试着寻探其中的解决之道。

01创新与保守创新何以会乏力?尤其体现在那些业已靠创新而发展壮大的企业,这并不是个体现象,而是广泛存在于商业之中。就如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诺基亚这样的巨头会陷入困境一样。

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诺基亚的光荣与落寞。

1865年,一个采矿工程师艾德斯坦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创办了一家木浆厂,以树木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3年后,艾德斯坦又在诺基亚河边开了他的第二个工厂,从事橡胶加工,生产轮胎和皮靴等橡胶产品,后来两家工厂合并,从此叫"诺基亚"。

后来,合伙人之一的米其林说服艾德斯坦增设了电信部门,这个举动奠定了未来诺基亚成为手机巨人的基础,从1960年开始,诺基亚开始生产手机,1982年,诺基亚创新地推出了北欧第一部移动网络手机,到1990年,诺基亚首次开创了全球通手机通话,直到2010年,诺基亚还是全球的手机老大,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2011年,随着苹果手机的发布,以及中国市场以小米为首的国产品牌的崛起,手机从功能机进入智能机时代,诺基亚手机市场开始萎缩,此时,诺基亚做了个决定:放弃一贯的塞班和MeeGo系统,转投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这是诺基亚衰败的开始,2013年,微软宣布以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部门。

但Windows Phone并没有如愿发展,仅仅收购3年,微软将诺基亚手机业务出售给富士康,自此,诺基亚两易其主,一个手机帝国就此谢幕。

诺基亚止步于Windows Phone的落败

从诺基亚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诺基亚的创新和保守:

第一、诺基亚首先是具备创新基因。比如专注于进行无线电传输的技术创新,第一个实现了全球通网络通话。

第二、创新乏力导致诺基亚的衰退。面对智能机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基于原有系统继续创新,或者没有预判到安卓未来的广阔前景,却选择了Windows手机系统。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创新的背后,是保守如影随形,一不小心可能就被保守占据主动。而保守的背后却蕴藏着蠢蠢欲动的创新力量,当创新的力量足够强大,又将保守取而代之。

诺基亚凭借通信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技术创新,一直奔跑了数十年,是全球手机的巨无霸,高处不胜寒,后来者有之,安卓系统和谷歌的结合并没有引起诺基亚的注意,苹果公司那个时候已经初露锋芒,而诺基亚高高在上,并没有察觉已经袭来的危机,说到底,技术的创新乏力是来自于战略上的保守。

创新和保守始终处于暗战之中,当年米其林说服艾德斯坦设立电信部门,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实施。

时光倒流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个迸发科技与文艺璀璨之光的背后却也是代表创新的伽利略们和代表保守的宗教的血与肉纷争,1633年,伽利略被以"反对教皇,宣传邪学"判处终身监禁,也直到300年后,罗马教皇才不得已宣布之前的宣判是不公正的。

创新思维才能破除保守的影响

直到今天的商业社会,像IBM的发展历经反复,夏普电视机被互联网电视打败,底特律汽车城的衰落,并非历史发展使然,都可以归咎到创新乏力这个导因,其背后则是保守思维在拼命地遏制创新和变革。

02耦合与积木不仅仅科技巨头面临创新乏力的问题,众多传统企业都无例外地陷入创新的困窘,其中也不乏破除保守而获得新生者,就如郭士纳让IBM起死回生,纳德拉拯救微软重回市值榜首,平井一夫助力索尼度过危机等。

这说明创新乏力是可以破解的,而解决之道归结于打破保守的力量和思维,那么,如何打破保守?我们认识一下"耦合"式积木思维。

什么是"耦合"?

耦合被用于电子学和电信领域,是指能量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耦合关系则是指某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而积木思维取自于互联网趋势专家王煜全老师的"积木创新"理论,意思是创新并非单打独斗,而是资源的整合和协作,将不同的"长板"如积木般进行无缝拼接以实现高效地创新。

那么,"耦合"式积木创新思维可以理解为:

当企业陷入创新乏力时,不一定要独立去创造新的领域,可以将自身的"长板"与外界可以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备"长板"优势的事物进行无缝耦合,从而突破创新乏力,获得新的机遇。

对于这个思维,我们提炼如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积木的特性。乐高积木是由数百、甚至数千的积木组合而成,每一块积木都是经过严格的计算和设计,必须做到积木间的完全吻合,否则就无法拼出一个艺术品般的乐高造型。也就是说我们在运用积木思维时,需要以各自所长进行匹配,才能达到最终效果。

第二、耦合性。虽然是各自之所长进行匹配,但需要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强制性地匹配只会让结果更糟糕。

无缝耦合才能相互促进

如此,我们试着通过这个思维破解诺基亚落败的密码:诺基亚的长板是手机市场的积累和技术,拥有覆盖面最广的塞班系统,但它放弃成熟的塞班系统而去匹配一个全新的Windows手机系统,两者完全不对等,这样就无法达到耦合效果,最靠谱的做法是将诺基亚与智能机的趋势进行耦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以适应趋势的发展。

就如京东方如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一直致力于对OLED屏幕和柔性屏的研发,因为它知道这是未来手机屏幕的发展趋势,京东方把自己的技术与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无缝拼接。

同样,苹果是家极具耦合力的公司,它清楚自己的组装能力是短板,主要受限于人力成本、批量化生产等弱项,而苹果的长板是研发和设计能力,于是苹果找到全球最大的代加工厂富士康进行积木组合,两者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方都取得了快速发展。

或者,通俗地理解"耦合"式积木思维,它是一种避开弱势,发挥长处,寻求强强联合,资源互补的思维方式,这样就避免了独自试错的可能。

03创新不死小米生态链是一种典型的"耦合"式积木思维模式,小米生态链中的华米、紫米等企业负责生产,小米负责输出标准,贯穿耦合关系的能量就是对小米价值观的一致认可,正基于此,小米和链条企业都获得了成功。

在运用"耦合"式积木思维的过程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并不是出现了创新乏力才可以使用。它可以为解决创新乏力提供思路,但也适用于企业发展顺利时建立危机防范机制,以避免或推迟创新乏力的发生。比如华为一直在未雨绸缪地做技术积累,鸿蒙系统就是个典型例子。

第二、这个思维更多的是战术层面,还需战略层面的统一。战术层面的打法还需要战略上的支持,当年诺基亚也是在领导层的推动下将主营业务转向通信领域。

第三、警惕创新后面的保守势力的滋长。保守往往是伴随着创新而生,特别是当创新导致业绩的高峰时,很少人会愿意冒风险打破创新,保守势力是创新的最大敌人。

另外,耦合式思维也经常体现在并购案中,比如苹果1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基带部门,阿里巴巴收购申通快递等,当企业需要补充某个领域的实力时,并非要自己去搭建基带或者物流,将已成熟的公司并购也是一种积木式创新。

创新思维需考虑外界耦合

结语:创新陷入乏力,并非丧失创新,而是受保守势力或思维的影响,强者之所以恒强,在于不断地进行自身壁垒的强化,而强化的过程,不一定是自己闭门造车,更多是通过整合协作,优势互补等方式来进行,巨头如此,众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虽然力量有限,也尤其需要这种耦合思维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居舍期刊

投资与合作投稿

中国电子商务期刊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