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大瘤足蕨

50平家常菜馆装修家常菜馆的年夜饭请来了

2025年05月06日 雪梨资讯

“‘全家福’团圆,羊肉锅仔热闹。龙年快到了,再添一道红烧盘龙鳗鱼,好意头!”春节临近,岭南路上的家常菜馆新旺美食林热闹了起来。50岁店主俞迎春提着大红灯笼一路小跑进来,在大家帮衬下挂上房梁,“齐活,开吃!”

大堂的5张桌子都已经坐满,50名外卖骑手、快递员等“城市奔跑者”济济一堂,一年“跑”到头,也坐下来歇歇脚,吃顿团圆饭。

7道凉菜、15道热菜,2道点心把大圆桌摆得满满当当,汽水咕嘟冒泡,年味儿就来了。“小哥们来自五湖四海,菜品也希望尽可能‘调众口’,比如鲜辣的羊肉锅仔、清淡的清蒸草鸡,再配上我们本帮特色八宝鸭,大家既能尝到家乡的口味,也能感受上海的年味儿,融入这个城市。”俞迎春说。

这是新春前夕的一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心关爱活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典型的居住型社区,2.21平方公里面积有700多家小商户,他们是创业者、劳动者,服务着社区居民的生活,也应是被服务的对象。“新年好,致敬城市奔跑者!”的主题鲜亮亮张贴在大堂,临汾路街道各方协同发力,拿出各自资源,给奔波了一年的小哥们热闹的团圆饭。

“他们的奔波我感同身受”

“我们过年吃饺子、大鹅,上海吃啥我也挺期待的。”90后外卖小哥陈刚老家在东北,去年孤身跑来上海打拼,是头一回在上海过年。陈刚对这家小餐馆不陌生,平常他工作强度大,中午高峰要接20多单,总要等下午2、3点才吃上口热饭,那会儿普通店家早就休息了,好在还能来这家专设的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吃口饭、喝点水。

听说他今年过年不回家,热情的俞迎春立刻邀请他一起来吃年夜饭。

他们的辛苦奔波,俞迎春懂。

20多年前,俞迎春夫妇揣着500元现金,从崇明农村来闯荡,在岭南路上落了脚,开起小餐馆。起初人生地不熟,选址、办营业执照、装修、招员工等都得操心。临汾路街道主动帮他们“落地生根”。很快,这家小店凭物美价廉的小菜赢得居民好口碑,夫妻俩在这儿扎了根。

俞迎春一直想要回报社区。一墙之隔的岭南路700弄居委会常开展为老服务活动,“老人来我们店里聚,我们有场地,烧烧弄弄也方便。”2004年起的传统延续下来,逢年过节,大伙儿都约定俗成,喜欢上饭店团聚。户外工作者也走了进来,充个电、歇歇脚。去年起,小哥们也加入了年夜饭大阵营,“人多了,过年的气氛就浓了”。

把上海当作“第二故乡”

饭桌上,来自河南的90后外卖小哥买帅帅以茶代酒,频频举杯。“大家这是恭喜我今天刚获了个‘临汾锋骑士’的奖呢。”

他说,这儿对于新就业群体的生活服务,让他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想在行动上真正成为“临汾人”,融入这个大家庭。所以在工作之余,他也乐意为社区跑跑腿,成为社区志愿新生力量。在他身边,很多这样的“奔跑者”,融入社区成为“民情解码员”和“志愿超新星。

为了更好地参与社区治理,他开始积极主动在小哥驿站自习、参与街道组织的各类技能提升活动,想要自我提升,也为社区作贡献。

“我们能歇脚的不止这一处,这条岭南路上沿街还有不少站点,这两天都是年味十足。”双向奔赴,临汾路街道也在不断拓展新阵地、新场景,创新新就业群体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载体。以临汾职工驿站为主体,与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个街区党群服务站、5个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和若干沿街商铺联动,共同组成服务阵列,形成全街道15家“新心驿站”体系,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等赋能服务,提供饮水、休憩、充电、餐食等生活服务,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特色服务,共同把星罗棋布的“新心驿站”建设成为新就业群体身边的“红色港湾”。

去年,临汾职工驿站荣获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称号。“以往在居民区,有党总支、居委会工作人员服务居民;但在集聚着很多小商户的街区,往往缺乏专业化的服务力量。”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波介绍,探索精细化治理街区,街道还摸索出一条“街区小企业联合党支部”的创新路径——率先“将支部建在路上”,成立一支服务于街区的力量,松散的小商户、奔波的快递员们有了凝聚力,把上海当作“第二故乡”,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韧性。“刚刚评上‘中国好人’的俞迎春是众多奋斗者的缩影,在创业、发展事业的同时,也能回馈社区、帮助他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文丨王宛艺

图丨采访对象供图 王宛艺摄

编辑丨钱家跃

<

财富生活期刊

东西南北

民风官网

中国宽带杂志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