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新之路

富源县家装装修无忧重磅富源1名先进个人和

2025年05月06日 雪梨资讯

掌上曲靖讯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富源县1名先进个人(中共富源县委书记陈志)和1个先进集体(中共富源县富村镇委员会)荣获大会表彰。

富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84户111818人,列全市第三位,贫困发生率16.15%。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富源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建立完善组织落实体系、专项督查体系、联动整改体系、执纪问责体系,协调安排省、市、县、乡四级共7539名干部帮扶到户,选派15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挂包到村,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

用新机制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

易地搬迁,成之惟艰。搬迁并非简单的搬家,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若不统筹考虑,只是见子打子,想一出是一出,势必不利于搬迁点的后续发展。在吃透政策、深入调研后,富源明确了“一盘棋统筹、一张图规划、一条线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出“三个三”工作机制,即:严把对象识别、项目选址、工程建设三道关口;建立党建引领、驻点管理、创新服务三项机制;强化政策配套、就业保障、产业发展三重保障,让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让搬迁群众更安心、更舒心,富源积极推行党支部、村小组、合作社、物业“四合一”服务管理模式,设置楼栋长,组织干部群众“结对子”,强化家风教育、感恩教育、自强教育,帮助搬迁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让他们更好更快融入新生活。探索建立“公司+支部+合作社+搬迁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搬迁户收入。同时,考虑到部分搬迁群众难以外出务工的实际,提出“楼下上班、楼上居住”的规划建设思路,通过“内联”“外引”,在安置点建设28家扶贫工厂,带动2000余名贫困劳动力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挣钱管家“两不误”。

说到搬迁点扶贫工厂的建设,90后绣娘侯佑琳返乡创业,在搬迁点建起了“圆梦家园爱心手工坊”,开始只有6名刺绣女工,效益也不好。为了帮助像侯佑琳这样的返乡创业“领头雁”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富源研究制定了免费提供场地、免费装修厂房、免费招聘职工、免费提供培训和用工奖、入厂补的“四免一奖一补”扶贫工厂建设扶持政策。得此实惠,圆梦家园爱心手工坊迅速壮大,带动3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辐射带动人数多达3000余人。

这一扶持政策在推广实施后,全县累计建成扶贫工厂202个,带动1.5万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万余人,人均月增收1700至4000元,扶贫工厂已然成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梦工厂”。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做到了“安居、就业、产业、保障、管理”一步到位,走出了一条“点有主导产业、楼有扶贫工厂、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新路子,其经验做法在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新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刊载后,成为全国推广学习的先进典型。

用新模式让项目库成为精准扶贫的“金钥匙”

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富源发现扶贫项目存在资金与项目难以及时衔接的问题,先是担心资金不到位,不敢定项目。等到资金下拨后,一些种植项目又错过了节令。同时,受“大水漫灌”“满山撵羊”等粗放工作方式影响,帮扶项目和资金安排不精准,影响了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让项目与资金及时对接、精准实施,使项目设立科学有序、切合实际,做到一体化建设,项目实施一抓到底,全程精准。富源研究细化了项目库“建、管、用”的方法和程序,在“户户清”“村村清”的基础上,抓牢“村申报、镇审核、县审定”三个环节,自下而上逐级编制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方案,自上而下层层审核把关,全面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金与项目无缝对接。实施项目经公开公示后,由县、乡、村分级管理,行业部门分类审核,并负责指导、检查、验收。这一创新举措破解了项目与资金不衔接的问题,真正让责任跟着资金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项目实施较之以前更加精准,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推动下,2018年1月,富村镇针对5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软籽石榴产业的意愿,在深入调查论证后,将软籽石榴产业列入县级项目库,投资797.6万元,及时流转465户农户的1050亩土地,种植7万株软籽石榴,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脱贫攻坚项目一体化建设,使富源县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资金、有措施、有责任、有督查、有考核,彻底解决了过去项目安排议而不决、督而不动的问题。六年来,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近6亿元,发放金融贷款3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38家,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418个,21466户90712名贫困人口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改扩建学校244所,新增校舍面积31.38万平方米、体育场面积37.97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通过国家审核认定。建成8个乡镇卫生院、117个村卫生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改造农村危房37263户,改善14.6万人饮水条件。新建农村公路1297公里,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宽带,自然村广播电视及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

富源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扶贫办、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2019年3月11日,云南省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现场会在富源县召开。2019年4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富源县举办全国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暨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培训班,为全省、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富源经验,贡献了富源智慧。

用新方法让积分制凝聚脱贫攻坚“大能量”

脱贫攻坚初期,富源县以村集体为单元,组建合作社发展产业,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管理,一部分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初次分红发现,有的贫困户没有任何付出就得到分红。如何防止简单发钱发物,杜绝“一股了之、一发了之”的现象,不仅让贫困群众从资源分配中获得价值与满足,更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从精神层面真正脱贫?

对此,富源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多方听取意见,提出了脱贫攻坚“积分制”管理办法——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务工就业、政策知晓、移风易俗等18个事项获得加分,违反村规民约、违背社会公德等16种不良行为扣减积分。每年村集体产业收益按照比例设置分红资金,根据贫困户积分计算分配。同时,将积分与“爱心超市”挂钩,群众可以利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

富源县大河镇党恩佳园小区利用产业发展资金160万元入股起铺黄桃种植基地,2018年分得红利34500元。积分最高的王小粉户、贺双德户分别获得红利500元,获得这样分红的在小区内还有164户,而李四学户因积分评定扣减后出现负分未得到分红,他表示:“小区的积分制公平合理,我是真服气了,明后年要换个干法,主动争取分红和荣誉。”

正向激励“加分”,反向约束“扣分”,富源县的“积分制”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今,勤劳致富的人多了,坐等政策送小康的人少了,从过去的“要我脱贫”到今天的“我要脱贫”,富源县贫困群众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凭着一点一滴的探索与创新,富源县的扶贫工作亮点纷呈,走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前列。全县累计整合投入扶贫资金112.09亿元,实施项目985个,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5584户111818人全部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9年2月,富源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专项评估;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7月通过国家第三方贫困县退出抽查。

如今,在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上,富源把行之有效的扶贫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全面推广并进行延伸,全面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锚定乡村全面振兴这个目标,高起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高标准答好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田庚午 责编:秦洪卫

总编:邓成斌 发布:严 萍

今日财富杂志社

价值工程官网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期刊

现代农机杂志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