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时期黄河泛滥朝廷出资修缮百姓为何不乐
2024年04月01日 雪梨资讯
元末时期黄河泛滥,朝廷出资修缮百姓为何不乐意?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元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起蒙古政权开始,一直到1402年元朝灭亡,整个元朝历经了162年。然而,由于元朝后期的政权出现腐败,百姓受压迫非常严重,民间就发生了起义的情况。但是,元朝末期黄河发生了泛滥的情况,朝廷也主动修缮堤防,而元朝百姓却不买朝廷的账,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书记载,1344年,“黄河泛溢 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曹、濮、济、充等州皆受灾。水势北浸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伸至济南、河间一带,将坏两漕司盐场”,说的就是这一年,黄河决堤,作为社会经济支柱的农业,也因此而停滞。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因为这场黄河泛滥事件,而成为了难民。
后来,朝廷为了平息黄河泛滥,当时是皇帝的元惠宗就派著名的水利专家贾鲁去治理黄河,他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一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以复故道。”。
除了赈灾的拨款,修缮堤防的钱也是从中央来的。和赈灾的拨款一样,管理修缮堤防的官员也肯定会让那些用来修缮堤防的钱进了自己的口袋。
但是,没有了修缮堤防的拨款,官府又从哪里来找到苦力呢?找到了苦力又要怎样给他们付工资呢?于是,官府就强制每一家都要出一个苦力,如果不愿意出一个苦力,那就用钱来抵。如果没有钱,又不出苦力,那就会被关进大牢,也许一家的性命也会因此而丢。
在这样双重的压力下,比起被朝廷压榨,百姓是更愿意加入到起义的队伍中的。因此,在起义一爆发的时候,就形成了燎原之势,也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