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轩妈妈生活小常识好好学习如何学习临界知
2024年04月26日 雪梨资讯
昨天学习了知识和临界知识的区别以及基本概念,发现临界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如何学习临界知识吧。
学习临界知识,必须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
而最简单输入知识的方式就是读书。
可是很多人都在读书,但并没有发现临界知识,也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本规律,这是为什么?
作者成甲表示:很大可能是你读书的方法不对。
为什么说读书方法不对呢?
作者告诉我们,很多人读书都是采用最原始的读书方法---通读整本书并摘抄金句或者标记名言警句。
结果大道理懂了一堆,但对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任何的影响。
所以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呢?
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比如我想记住“B6”这个单词,就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位拥有大胸,并且有6块腹肌的女士。这样新知识就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了。
又比如:前两天我看完了周岭的《认知觉醒》,里面给出了一种学习方法“触动学习法”。
大概意思是:当你读书的时候,书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让你心灵触动,就停下来思考触动你的那个点是什么?回忆之前相似的经历,从中获取联系。
是不是跟作者成甲提出的方法论差不多?
这里我就运用到了临界知识,把成甲提出的“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和《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提出的“触动学习法”建立了联系。
虽然他们所定义的名称不同,但是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一个规律来解释,是不是很神奇?
到了这里是不是就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了呢?
很可惜,并不是。
作者告诉我们,学习临界知识还需要建立两种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一、绿灯思维?
可能很多小伙伴看到了绿灯思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有没有红灯思维呢?毕竟红绿灯搭配起来才是完美的。
还真有。
我们就先来解释下什么是红灯思维,这样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绿灯思维的概念。
比如,当别人写完一份报告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有朋友给你反馈:”你这篇文章或者报告写的真是烂透了。“
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做出什么反应?是不是想锤他?或者反驳他的观点:“凭什么说我写的报告烂透了?我哪里得罪你了?你要不给我说出个理由来,今天咱俩没完。”
看到这里,大家可以回忆下自己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时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别人反驳你的观点或者评价你的作品时,如果和自己持有相反的观点,就感觉自己的面子或者尊严受到了挑衅,为了不丢面子或者尊严,第一反应不是理性思考,而是本能的反驳回去。
在心理学上讲,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习惯性防卫行为。
而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
那么绿灯思维就比较好理解了,跟红灯思维相反。
当我们遇到相反或不同观点时,我们的第一反应该是:哇,这个观点可以给我带来哪方面的提升呢?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处理哪些问题?我要认真听完你的观点,并且和自己的观点结合起来进行修改。
还是刚才的例子:”你这篇报告写的真实烂透了。”换成绿灯思维思考:“哦,那太好了,希望可以把你觉得不喜欢的地方指出来,这样我也会获得某个方面的提升,以后再遇到相似的情况,我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非常感谢你。”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建立绿灯思维。
二、以慢为快
作者表达的意思:用慢功夫解决真问题。
比如,在读书的时候,看到“复利”一词,并不清楚这个词的意思,于是就去找可能会涉及到这个词的书籍,然后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延伸出更多的相似问题。
而涉及到该词的书可能有十几本或者几十本,只需要找到关于对到该词解释的段落或者章节进行阅读就可以,至于其他的章节直接就可以pass掉了。
也很符合二八定律,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真问题上,以慢为快。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心态适合于所有人。
对于已经处在这个领域的大佬来说,这种心态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却很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是急于求成的心态。
为什么?
问题都是读出来的。
刚开始读书的新手,并不知道思考什么,也没有问题可以提问,针对问题找答案更是无从下手,很容易就产生放弃的想法。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表示:人的大脑分为舒适区,拉伸区以及困难区,刚开始就进入到困难区,对于后面的坚持是非常不利的,很大可能会失去兴趣。
所以,建议先用简单的方法(新知识联系旧知识)在拉伸区进行练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去培养以慢为快的心态,厚积薄发。
我说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如果有不同的想法,也可以一起探讨哈。
借用作者的话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临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