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华村有维修电器店没广州土华村永和堂和粤
2024年07月31日 雪梨资讯
广州土华村永和堂和粤剧八和会馆
广州市荔湾区有个“八和会馆”,那是粤剧爱好者们在此聚集、研究探讨、交流观摩粤剧艺术的地方。这是不少广州人都知道的事情。而在海珠区土华村密密麻麻的古旧建筑中,有一座不显眼的祠堂,已几成危房,摇摇欲坠、开始倒塌,它叫“永和堂”。提起永和堂,知道它是广东粤剧八和会馆的“和”字堂之一的人,就不一定是很多了。
当时八和会馆属下八个“和”字堂,这八个堂口分别掌管各自的事务。乡间流传口头禅唱曰:首设兆和堂,统属公脚小生行;第二庆和堂,二花面六分同执掌;第三福和堂,聚集是旦行;第四新和堂,男丑女丑同拍档;第五永和堂,小武、武生聚一堂;第六德和堂,打武家人人是硬汉;七设普和堂,棚面师傅济济一堂;八设慎和堂,坐舱接戏大权掌。永和堂是是供小武和武生住宿练功、排戏的地方。
永和堂建于清朝道光(1821—1850)年间,是土华村富商梁殿光所建的“生祠”,即个人在世时为个人所建的祠堂。梁殿光生于乾隆五十六(1791)年,卒予清光绪二十四(1898)年,他以开采石矿致富,致富后买了不少田地,并做了不少善事,当地官员奏请皇上,将他钦点为丁丑年贡生。因此,土华村现有海珠区文物保护单位——“梁氏大宗祠”祠堂前的旗杆夹石可以为证。
为什么梁氏的分祠堂后来成了粤剧的分堂永和堂呢?原来在清朝中期,珠江三角洲一带人们常请粤剧戏班到四乡演戏,因为都是水乡,交通全靠水路船运,所以戏班到此演戏出入皆用红船,土华人喜欢粤剧,常请戏班到此演戏。加上这里是连接珠江三角洲的要道,红船经常停泊附近练功排戏。
梁殿光是在土华村可谓是富甲一方,生前全家都喜欢粤剧,尤其是梁母,常请戏班来演出,她眼见戏班演员们在露天练功日晒雨淋,就发善心,请演员到祠堂内练功,并让他们在祠堂内住下。从此,这里就成了演员们居住、练功的固定场所。
祠堂内空间不大,只有三间、两进、两厢,中间一个大天井。旁边有一个大庭院,种上荔枝、龙眼之内的水果和花卉。演员们在天井和庭院中练功,师傅们坐在大堂太师椅上喝茶、指导演员们练功。人多的时候还可以在村边的果园搭棚练习,因此常有一二百人在此练功。梁殿光家人都以好茶好饭招呼演员们。
咸丰(1851—1861)年间,广东本地戏班由李文茂率领,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并建立“大成国”,李文茂称“平靖王”。起义失败后,本地戏班被以“红船贼”之名惨遭镇压,几近毁灭,红船弟子各奔西东,逃避朝廷追杀。有的弟子逃到土华村,借着这里的地缘人脉关系、加上水网四通八达、又有果园掩护,悄悄在这里隐居下来,故这里保留了一批粤剧人才。
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本地戏班以京戏为名,改头换面再度举起粤剧之旗并创建了八和会馆。土华村的永和堂再度兴旺,培养造就了大批粤剧的小武、武生人才。著名粤剧演员罗品超先生九十多岁时还记得小时候在土华村永和堂练功的经历。
如今,堂内除了两廊已毁外,一、二进还保留着。村民们希望这座与广东粤剧有着不解之缘的祠堂建筑能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和维修。
(张远环、谭鉴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