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为啥在晚上不好姓名之讲究
2025年10月21日 雪梨资讯
姓名是一个人的标识符号,因称呼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读懂姓名文化中包含的“姓氏名字号”,是我们理解名字内涵的关键所在。
先来聊聊“姓氏”。“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姓”最初是基于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祖先们通过“姓”来“别种族”、“别婚姻”、“明世系”。“氏”是“姓”的分支,由于人口繁衍增长,分出的新部落为相互区别表示自己的特异性而起的新代号即为“氏”。随着“分封制”的推行,被分封的诸侯往往以封地名为氏,如: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太公,本名姜尚,姜姓,名尚,字子牙,曾被封于吕地,故又称吕尚;又如:项羽,姬姓,项氏,名籍,字羽,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氏世为楚将,封于项城,故姓项氏。
姬姓为万姓之祖,源自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黄帝呢,作为上古时代的“三皇”之后、“五帝”之首,本姓公孙,因长期居住于姬水这个地方,所以改以姬为姓,称姬轩辕。“炎黄子孙”“华夏民族”都是由黄帝而来,由此可见姬姓贡献之大。
秦汉是姓氏文化的“分水岭”。秦汉以前,姓氏严格区分,姓是姓,氏是氏,什么人有姓和氏,什么场合用姓和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秦汉以后,除一些特殊规定外,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再来说说“名字”。“生而有名,壮而有字。”“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在古代是两个词,名和字不是一回事,人先有名而后有字。“名”大约起源于氏族社会,《说文解字》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冥,即夜晚、黑夜 。意思是说,晚上看不见,大家见面要自报家门,说说自己是谁,这就是“名”的起源,源自生活中区别你、我、他的现实需要。《礼记·檀弓上》曰:“幼名,冠字。”孩子出生百日,由父辈取一个名,长辈或尊者可以叫其名。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了,朋友之间就不能直呼其名了,古代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即冠礼、笄礼,长辈或尊者要为其取一个字,用于同辈和晚辈称呼。“字”出现在成人礼中,是进入社会的标志。
名与字互为表里。虽然说“名是名、字是字”,但共同点都是长辈对晚辈的希望寄托和美好祝愿,且名与字是相呼应的,字是对名的注解、补充、延伸。《白虎通·姓名》里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古人一般用义近、义辅、义反等方式依名取字。义近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魏延,字文长,延与长义近。义辅的如:孙权,字仲谋,权与谋相辅;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相反的如:曹休,字文烈,休与烈相反。
对名字的称呼也有讲究。一般来说,自称名是谦虚,以示与对方相比,自己才疏学浅、涉世未深,请多包涵;称呼对方时以字相称,暗含对其尊重、见多识广,请多指教。
名字与姓氏,可以理解为,姓氏是宗族的共称,名字是个人的特称。
最后讲讲“号”。“号可自取,亦可他封。”号,又称别号,与姓氏名字的关联不大,可以理解为对一个人的体悟定位或总体评价,号的形式多样,有雅号、外号、绰号、道号、法号、谥号等等。虽号法不同,但取号基本上是“自取”或“他封”。诸葛亮隐居卧龙岗,号卧龙居士,这大概是自取的最早雅号吧,寓意虽身为一介农夫,然心中却有一飞冲天之志,不可小视之。还有诸葛亮同时代的庞统,别号“凤雏”,与“卧龙”寓意相同。“法号”一般是佛教出家人自取的一个号,如《西游记》唐僧,俗家姓陈,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道教也有道号,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由道入佛前,在道教中道号“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尊称慈航真人、慈航道人、慈航大士,慈航真人乃是元始天尊门下第九位弟子,也是唯一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
这里特别讲讲“谥号”,它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齐”是国名(国号),“桓公”是谥号,当他在位期间(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只能称之为齐侯或国君。如果用姓名结构解析,帝王的谥号一般以国号为尊“姓”,加谥号为大“名”。
人名、地名、国名三者中,有以姓氏为国名的,也有以人名为地名的,还有以地名为国名的,更有以人名为国名的等等。
以姓氏为国名的,如:赵国,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建国定国号为赵。又如:细奴罗,南诏第一代王,又名独罗、独罗消、细奴阿逻,蒙姓,彝族,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定都巄屿图山,大蒙国以蒙姓定国名。
以人名为地名的,如:大理无量山,初名经山,律属哀牢山地区,因三国时诸葛亮征南达此山断粮,固而得名“无粮山”。大理白子国时期,哀牢王类牢在部落征战中势力渐衰,其子蒙罗带部分余兵退守哀牢地区的蒙逻寨(后称蒙乐镇,今大理州南涧县猫街),其控制区为蒙乐镇(也叫虎街、猫街)、蒙乐山(今无量山)等,无量山更因金庸先生传世之作《天龙八部》而占尽风头。蒙乐镇、蒙乐山似与蒙罗(谐音)有关。另,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细奴逻建都蒙舍川(现巍山坝子),在坝子西面的巄圩图山筑城,后建蒙舍诏(六诏之一),蒙舍川与蒙舍诏之名源自细奴逻之父蒙舍龙。
以地名为国名的,如:细奴逻于蒙舍川建蒙舍诏,诏即国。商周时代分封的诸侯国,也多以封地名先立国、后建国,秦地建秦国,燕山建燕国等。
以人名为国名的,如: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国,被誉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国名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
民间有句话,“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足见人们对取名的重视。姓名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诸多学科,内涵丰富、蕴义宽广,但也有避讳禁忌,其中的道理,既有“礼”的约束,也有“德”的教化,更有“法”的规范,不可乱“名”之,终归是要“名正”、“言顺”。这也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