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棍臭味怎么办小窍门你还记得冰棒的味道吗
2025年10月28日 雪梨资讯
80年代正安有名的万元户,郑传学家一定排在前几号。“郑家冰棒”至今还让多少正安人津津乐道。但是现在你在正安找郑家冰棒,已经没有了。现在的郑家,两个老人居住在一栋独立院落的二层小楼里,日子过得安闲平常。问起昨天,问起郑家冰棒,两人脸上微微露出些羞涩。
郑传学家开始做冰棒,是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吹醒了近乎于麻木了的人心。郑传学当时在建筑公司,每月有八九十元钱的收入,一家两个大人,五个孩子,糊嘴都难。妻子陈本明,精明能干又能吃苦。她靠背砖,背灰砂,背石头等重活,再加上她是一个不错的裁缝,靠手艺给别人打衣服,推油漆给人刷墙,让一家人没有挨饿。但想存一分钱几乎是不敢想的。有一天,陈本明在文化馆对门看到一幅标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问,可以做生意了,政策放宽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要你有本事,只要能找钱,尽管使出来。农民的手脚解开了。脑子很灵活的陈本明,先到土坪一个小镇上去,和别人合伙做起了冰棒生意。一年后,带着手艺回到正安,想办一间自己的冰棒厂。办手续很顺利,政府也相当支持。凭自己打衣服和平时从碗里省下来的一点儿积蓄,又找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借点,终于凑齐了买机器的五千多元钱,到贵阳托人买来了冰棒机,在当时正安县城中心租了一间不大的门面,刚好安得下机器。请了一个小姑娘做帮手,冰棒厂就做起来了。
“当时县城做冰棒的大概三四家,后来又有了几家。我们不懂怎么做,就偷偷买来别家的冰棒,尝尝,试试,又尝尝,又试试。冰棒水臭了,找到原因,改进;味道淡了,就把白糖放多点,坚决不用糖精充白糖;别家的冰棒冻得太硬,摔在地上都摔不烂,自己就改进一下工艺,力争做得比别家的好吃。当时只有黄糖冰棒和白糖冰棒,自己就寻思要是有别的品种,大家图个新鲜,说不定还会找钱的。我们就买来花生米,自己动手做成瓣瓣,不能有壳壳。还有别的一些果仁。冰棒精致了很多,贵了很多,但是有人买。人们已经不太怕贵了,只要你做得好,做得他爱吃。我们就又想起了做糯米冰棒,用的都是上等糯米,煮得也很粑,冰棒里就全支都是。黄糖冰棒也比别的要好吃点。生意特别好。卫生的,防疫的,有时天天来检查,有时一天不定期的来检查,但没有问题呀。我们的卫生做得好,都是自己亲手亲脚做的,当自己家里吃的一样。干净,好看,好吃。于是检查的都替我们宣传,没几下,郑家冰棒就在县城出名了。”说起当初,郑传学眉眼里透出一丝自豪与得意。
当时郑家冰棒在正安成了冰棒名牌。要吃郑家冰棒,还得排队,机器一天24小时运转,供不应求。别家都批发到乡下,只有郑家冰棒,在县城还不够销。乡下人进城来,找到郑家冰棒厂,排队,尝尝,舔舔嘴皮,然后给家人捎带几支。
冰棒生意越来越好,门面却始终没变大,机器没变大,生意也没能再做大,样式没变多,味道没变得更合适。几年之后,郑传学所在的建筑公司在西门有间门面,不要房租,郑家冰棒搬到那里,生意就淡了下来。到80年代末,郑家冰棒关门歇业,成为了正安人嘴上一丝淡淡的记忆。
那么红火的一家厂子,为什么几年间,就像冰棒一样融化了呢?
郑传学说,搬到西门后,生意没有原来好了。生意好了,人累;生意不好了,做起又没多大意思。钱也找得差不多了,孩子们也安排得差不多了,我们也渐渐老了,再这样累下去,也没多大意思。
我说,可以把你们的技术设备经验管理之类的传给别人,让别人来做啊,自己只当个老板,又可以让郑家冰棒立在世上。
郑传学不言,眉宇间有一丝淡淡的失落或是伤感。
郑家冰棒的衰落,原因何在?
表面上看,当时的农民企业家并没有太强的商业广告意识。
郑家冰棒从始至终没有什么包装,连纸质包装都没有。当外面的冰棒以各种样式各种口味各种包装大量冲进来时,才发觉自己甚至连一个正规名号都没有,“郑家冰棒”这四个字也从不见任何媒体,只是人们口耳相传。
目光不够远大。其经商的空间过于狭窄,他们的视野始终只囿于正安县城这块小小的地域,没有想到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只想和别的几家冰棒厂家相比。缺乏走出去的雄心和气概,甚至没有走出去的想法。郑家冰棒不批发,只是在门面前自己零售。因为零售是五分,而批发只有三分。没有将冰棒做成产业的雄心。街坊邻里就等于自己整个世界,开始时敢作敢为,但很快就感到自信并不属于自己。
他们对商业时间的理解也过于短视。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不扩大生产呢?郑传学说,当时门面小了,安不下机器。一直只请了一个工人,孩子们放学后,就到店里帮帮忙。自己又都没有文化,孩子读书也只是靠他自己的天份,读到哪里算哪里。没有想到把孩子送出去或是给他们一个读好书的环境。五个孩子,读书都不行,一个高中,一个职高,三个初中。
找钱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一间漂亮的房子,能把儿女们的婚事办得体面,生活能轻松些。当时正安有钱的人就那么几家,郑家好像就已经满足了。郑家嫁幺女儿时,轿夫一百多个,嫁妆摆了半条街,三转一响,四大件,正安能有的他家都办到了。确实红了不少眼睛。
他们没有真正的高层商业理论来支撑,他们的人生方向或是商业方向都有些迷茫。当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容易自我满足,缺乏一种“大商人心态”。他们诚实厚道却又排他,不懂联营,不知道把这块蛋糕做大。他们只是想满足一家一户的温饱,而没有考虑自己的事业应该有一定的历史理由。他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小县城,他们能找到的参照物只有别家更小的厂房和更淡的生意。他们的人生范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掌柜。他们的商业思维还处在千年农民的自给自足之内。他们把和邻居比试作为人生最高的追求,没有应该的理想精神,于是他们难以抵达生意的最高层面和自己人生的最大安祥。因此,风光几年之后,他们只能陷入困顿、迷茫,最终败落。
但这种小层面的满足,并没能带给郑家长时间的繁荣或是富有。
忘了最大的挑战其实来自于越来越开放的大门和外面的冲击。80年代末期,外来的冰棒进来了。外面机器批量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好。自己还只是家庭式小作坊加工,小农意识,没有考虑到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仍只是糯米豆沙果仁白糖几个品种,产品没有跟得上人们不断提高的口味要求和精神需求。产品没有更新换代,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与时俱进。再说了,政策越来越好,门面越来越贵,做冰棒的也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有冰箱的人家越来越多。于是,落伍在所难免。几年过后,响当当的老式的封闭式的没有多大外竞力的郑家冰棒,被外来冰棒挤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只能走向关门,融化。
郑家冰棒的融化,一定会有更深刻、更宏大的社会历史原因。
商业机制的时代性转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商业的渗透,冰棒市场的膨胀,使家族式商业体制受到严重挑战。他们机智而又小心眼,为了眼前小利而放弃更大发展。虽然他们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在无序中求得有序,但直到最后,都没有制订出行业规范和经营守则。在创业当初的道义力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并不能将自己的事业带向更远更深。于是,事业之船搁浅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这有点像只凭小小的经验就想在大海上永久安全地航行一样。
在商业人格结构上,他们有其极为脆弱的一面。
他们没有把冰棒当成一件真正的商业来做,缺乏一种纯粹的商业精神。他们做得不够从容,他们没有精神负担,有的只是生存压力,最后,这种没有精神负担却成了最大的精神负担。于是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出现了问题,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不知是从商呢还是从文?最终导致商没经得好,不知如何经好;同时,书也没有读好。两头的迷茫导致了两头的失算。最后他们几乎不可能成为商业大气候,也不可能成为人文大气候。
他们的富有,只是短时间的,小打小闹的,小部分人的,并没能惠及多数人,更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他们的富有缺乏了一些应该有的历史价值,他们靠钱财发言,却找不到富起来后反哺社会的具体表现,于是这发言就缺少了一定的精神效果,他们成了荷包鼓胀而精神贫乏的一群人。目光的浅浮,使命感的缺失,最后使富有也大大缩水。
我所碰到的问题虽然发生在正安,却肯定远远超越了正安。那些在改革开放之初能欣欣向荣的私营企业,为什么会在不久的时间里,走向衰落?这其中的原因,政府也一直在思考着。
当时,正安县委书记韦圣福说,作为政府,一定要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解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优、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优质服务。再有就是要增强诚信意识,做一个“诚信政府”,提高企业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三是要增强法制意识,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现象,深入持久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和治安稳定。
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或个体私营主,首先要树立机遇意识,善于分析经济发展大势,敢为人先,奋发进取,使企业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迅速增强经营效益和综合实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其次要有创新意识。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传统家族式、作坊式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要把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发展动力,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不断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运行和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永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再次是要增强学习意识,要使自己具备现代企业家风范。再有,品牌意识的树立也非常重要。只有打造出知名品牌,才能不断提高商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最后,一个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树立奉献意识。知道回报社会,造福桑梓,为家乡人民和家乡建设多作贡献。
到今天,再也看不到郑家冰棒当年的风光。郑家那二层小楼,已陷在周围高高的楼群之中。人们记住的,只是那半条街的嫁妆和现在满街都是的万元户称号。
主办 : 中共正安县委宣传部
承办 : 正安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杨德波
总编:向发谷
审核 : 文 玲
编审 : 赵永章
编辑 : 郑绪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