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新闻

起名岳国护谱修祠岳飞后裔岳国须潜心传承岳

2025年10月21日 雪梨资讯

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镇培棠村是民族英雄岳飞后裔的居住地。

据《培棠岳氏宗谱》记载,岳飞与长子岳云遇害后,三子岳霖被岳飞生前好友秣陵关总兵贡文宪藏在曲阿柳塘(今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宋孝宗登基后为岳飞冤案昭雪,其时三子岳霖在贡文宪抚养下已经成为风度翩翩的青年,他应诏出任南赣都督。岳霖为官清正廉明,生四子:长琛,次璞,次珂,次珪。珂天资过人,是南宋著名作家、史学家,曾任丹阳县令,任职间为政清廉。为念贡文宪弃官救孤,抚孤恩德,继承发扬祖父精忠报国精神,在香草河紫阳渡附近建造了“报本祠”(紫阳渡在柳茹对岸,现今的培棠村)。

建祠期间,岳珂因调升为常州刺史,后工程由兄长岳琛督工落成。祠内有岳飞,贡文宪灵位。岳琛原住宜兴,常来祠祭祀多有不便,干脆在祠西南建造了住宅迁居到此。此处有几株甘棠树。甘棠,现代树木学通称杜梨(棠梨、棠棣)。春开繁多而美丽纯洁的花朵,果小、味酸甜,建造住宅时不忍伐之,将其移于空地。在精心栽培下枝繁叶茂,花开时节,蜂飞蝶舞,清香四溢。后将此村取名为“培棠”。

据《丹阳县志》记载,报本祠始建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曾毁于兵火。后于康熙年间在旧址重建。新建后叫“岳忠武祠”。以后经多次修缮,最后一次小修是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954年培棠小学迁入祠内,第一、三进祠宅改造成了教室,第三进正厅成了大礼堂,东厢房前四架为教师办公室,后两架隔成女教师宿舍,西厢房为厨房和男教师宿舍。改建中祠宅收藏的宋孝宗为岳飞冤案昭雪给岳家的圣旨,还有宋真宗、清康熙、乾隆赞岳飞功德的题字诗文,中堂名楹联等等散落正厅一地,后都付之一炬。1968年文化大革命第三年,各地建造大会堂成风,是年7月村干部决定将祠堂第二进拆至村上建造大会堂。1968年年底,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1969年7月祠堂全部拆到村东南角建造学校。“祠规碑”被村民移至村北水塘边作为码头。遗址处只剩下古柏一棵。

岳国须是土生土长的培棠人,岳飞第32代嫡孙。受氏族家风影响,他打小就对祖先岳飞崇拜之至。当年父亲给他起名“国须”,就有“国之将须,吾之必报”的冀愿。所以,“效法祖先,报效国家”成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学毕业后,虽然没能跟祖先一样,参军入伍,驰骋疆场,奋勇杀敌,但他始终如一安心立足乡村,为国家、为集体、为村民精心服务,默默奉献。由于他坚持党性原则,办事认真负责、不计个人名利,深得地方党组织和本村村民的信任,历任培棠大队团支书、村会计、村支部书记、村党委书记等职。

2001年起,担任村主要领导后,岳国须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努力发展村级经济,致富乡里百姓的同时,不忘氏族根基,传承岳飞思想。他提出“今后我们要把建设美丽培棠,打造传统古村落,作为培棠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目标”。鉴于此,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复岳氏宗祠。凭着自己的执着和诚恳,他为重修岳氏宗祠争取到了地方财政拨款;动员和鼓励本村、本市,乃至全国的岳氏后裔慷慨解囊,为修建项目募集资金近百万元。资金有了保障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张罗祠堂修复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在他的努力下,祠堂主建筑、岳飞塑像、岳雷墓修复、精忠柏保护、乾隆南巡御书洗笔的砚池,以及祠内楹联、匾额修复和制作,一件件都得到了圆满的落实。

氏族宗谱,是我国氏族繁衍生息、迁徙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等级最低的史书。一场史无前例的"破四旧“运动,使得我国众多氏族的家乘族谱都毁于一旦。好在培棠岳氏祖先是民族英雄,人人敬重,旧《岳氏宗谱》一直由族长私人保管。岳国须担任书记后,他数次上门,苦口婆心劝说族长交出《宗谱》,交村委会集中保管。后来考虑到村委会保管,缺乏专业保管知识和先进的古籍管理设施,于是,他又将成套的《岳氏宗谱》交市档案馆收藏保护。从而使得老谱《曲阿培棠岳氏宗谱》流传至今。

现今即将退休的岳国须为了让培棠后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爱国精神,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氏族家风,让氏族繁衍发展更加有据、有序,续编《岳氏宗谱》,成了岳国须继续奋斗的又一件大事。于是,他除了聘请 相关专家担任修编顾问外,爱好文字写作的他义无反顾地担任了修编委员会的主任。在编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新的五卷整套线装版《岳氏宗谱》也即将付梓印刷。

除此之外,岳国须还组织、发起丹阳市“岳飞思想研究会”、“岳家拳协会”等社团组织。培棠岳氏宗祠成了丹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岳氏后裔和史学专家挖掘整理岳飞思想,使岳飞思想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国岳氏宗亲和爱国爱家的年轻人中广泛传播和大力发扬。

弘扬岳飞思想,传承岳飞精神,成了岳国须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作者:吴志阳 江苏省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会员)

赣商杂志社

科技经济市场杂志社

中国化工贸易投稿

  • 友情链接